成语拼音: | yán bù yóu zhōng |
---|---|
成语解释: | 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 |
成语出处: | 《左传·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
成语例子: | 旋复下一通令,洋洋洒洒,约一二千言,小子因他言不由衷,不愿详录。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八回 |
百度百科: | 言不由衷,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出处: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左传·隐公三年》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
结构形式: | ABCD式成语 |
语法结构: | 主谓式成语 |
读音正音: | 衷,不能读作“zōnɡ”。 |
成语易错: | 衷,不能写作“哀”或“忠”。 |
成语用法: | 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成语造句: | 清 龚自珍《对策》:“进身之始,言不由衷。” |
成语辨析: | 言不由衷和“口是心非”;都指心口不一致。但言不由衷多形容以敷衍为目的;不坦率;形容虚伪欺骗时成分要轻得多;“口是心非”多形容虚伪欺骗的言行。 |
成语典故: | 春秋时期,诸侯郑国的实力强大,郑庄公任周朝的卿士,执掌朝廷大权。他凭借自己的势力和地位,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当时任天子的周平王,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他不得不依靠郑庄公处理郑朝政,却有对号公忌父十分相信,想让他代替郑庄公处理朝政。 郑庄公知道这件事后,对周平王特别不满.周平王非常害怕,赶紧向郑庄公解释说,他没有让忌父取代郑庄公的想法.为了取得郑庄公的信任,他和郑庄公互换人质,让周太子狐到郑国去作人质,而郑公子忽则到周朝来做人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去,他的孙子姬林继位.称周桓王.周桓王也想让忌父代替郑庄公当卿士。 掌管朝政.郑庄公知道后大怒,派大夫祭(zhài) 足领兵马,到周朝的温地收割麦子 ,并全部运送到郑国.到了秋天,祭足又带领兵马到周朝成周,把那里的谷子全部割掉,运回郑国.从此,两国之间的关系愈加恶化,彼此间结下了仇恨。 说的话不是发自内心,即使互换人质也是没用的.这是当时的史官对这件事精辟的评论。 |
英语翻译: | say what one does not mean; speak with one's tongue in one's cheek |
成语年代: | 古代成语 |
感情色彩: | 中性成语 |
近义词: | 口是心非、口蜜腹剑、言行不一 |
反义词: | 由衷之言 |
智小言大
沉毅寡言
恶言泼语
一言一动
微妙之言
一言为重,百金为轻
言无二价
烦言碎语
款语温言
言之不预
言必有中
畅所欲言
言行一致
金石良言
币重言甘
无耻谰言
赏不当功
忽忽不乐
义不生财
千不该,万不该
无所不在
不擒二毛
知其一不知其二
留连不舍
不咸不淡
没身不忘
不左右袒
一丝不苟
不生不灭
险遭不测
喋喋不休
杳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