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 | fēn tíng kàng lǐ |
---|---|
成语解释: | 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
成语出处: | 《史记·货殖列传》:“(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
成语例子: | 知县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礼,留着吃了饭,叫他拜做老师。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
百度百科: | 分庭抗礼,庭即庭院;抗原作“伉”(kàng),是对等、相当的意思;抗礼即行平等的礼。分庭抗礼指的是古代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比喻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语出《庄子·杂篇·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清 昭连 《啸亭杂录·本朝内官之制》:“近日内务府大臣多由僚属骤迁,又无重臣兼领,故敬事房总管辈多与诸大臣分庭抗礼,无复统辖之制。” |
成语繁体: | 分庭抗禮 |
结构形式: | ABCD式成语 |
语法结构: | 偏正式成语 |
读音正音: | 分,不能读作“fèn”。 |
成语易错: | 庭,不能写作“廷”。 |
成语用法: | 作谓语、宾语;用于双方 |
成语造句: | 知县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礼,留着吃了饭,叫他拜做老师。(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
成语辨析: | 分庭抗礼和“平起平坐”。都有地位平等的意思。不同在于:①“平起平坐”含有“权力相等”的意思;分庭抗礼没有。分庭抗礼仅用于双方;“平起平坐”多用于双方;有时也可用于多方。分庭抗礼比喻互相对立或争权;“平起平坐”不能。 |
成语典故: | 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树林里休息。弟子们读书,孔子独自弹琴。一曲未了,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须眉全白的老渔夫走上河岸,坐在树林的另一头,侧耳恭听孔子的弹奏。孔子弹完了一支曲子后,渔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路到他跟前,并且问道:“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 子路高声说道:“他就是我们的先生,鲁国的君子孔子呀!” 子贡补充说:“他,就是以忠信、仁义闻名于各国的孔圣人。” 渔夫微微一笑,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呀。” 渔夫说完,转身朝河岸走去。子贡急忙把渔夫说的话报告孔子。孔子听后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惊喜地说:“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 孔子快步赶到河边,渔夫正要划船离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两拜,说:“我从小读书求学,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过高深的教导,怎么敢不虚心地请求您帮助呢?” 渔夫也不客气,走下船对孔子说:“所谓真,就是精诚所至,不精不诚,就不能动人。所以,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严而不威,强亲者虽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没有声音感到哀,真正的怒没有发出来而显得威,真正的亲不笑而感到和蔼。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所以真是非常可贵的。从此用于人间的情理,事奉亲人则慈孝,事奉君主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 孔子听得很有启发,不住地点头。最后,孔子卑谦地对渔夫说:“遇见先生真是幸运。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授。请告诉我您住在哪里好吗?” 渔夫没有告诉他住在哪里,而是跳上小船,独自划船走了。这时,颜渊已把车子拉过来,子路把上车拉的带子递给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两眼直勾勾地望着渔夫的船影,一直到看不见船的影儿,听不见划水的声音,才惆伥地上车。 子路对孔子出乎寻常的表现不理解,在车旁问道:“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还没见过像渔夫这样傲慢的人。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得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个渔夫撑着船篙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拜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我们几个弟子都对您这举动觉得奇怪:对渔夫怎么可以这样恭敬呢?” 孔子听了子路的话很不高兴,伏着车木叹口气说:“唉,子路,你真是难以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点,我告诉你听:遇到年长的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爱是造祸的根本。今天这位渔夫是懂得道理的贤人,我怎么能不敬他呢?”。 |
英语翻译: | act independently and defiantly; make rival claims as an equal; match one's wits; stand up to sb.as an equal; treat sb. as an equal |
成语年代: | 近代成语 |
感情色彩: | 褒义成语 |
近义词: | 平分秋色、平起平坐 |
反义词: | 同心协力、和衷共济、齐心协力 |
分丝析缕
麻糜不分
絶甘分少
宵分废寝
绝少分甘
分香卖履
身无分文
壁垒分明
枝分叶散
分外之物
分星劈两
皂白不分
镜分鸾凤
安分守已
难舍难分
分形共气
面争庭论
虚庭一步
大有迳庭
日角龙庭
犁庭扫闾
大有径庭
大庭广众
日角珠庭
郗家庭树
玉除彤庭
玉阶彤庭
分庭伉礼
黍秀宫庭
埽穴犂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阶柳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