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2月9日,范晔仍需每天做核酸。他是河北石家庄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的一名医生,在收治新冠感染者的隔离病房工作,每天连续数小时身着三级防护,戴上N95口罩、橡胶手套、隔离衣、护目镜或者防护面屏,裹在里面相当闷热。
即使如此,他身边仍有一些同事陆续“阳”了,范晔认为这难以避免,因为离开隔离病房时医生会“不可避免地抖动防护服”——虽然他自己一直没有“阳”过。
毒力明显变弱的同时,奥密克戎传染性增强。因此,一旦医护人员在院内外感染了,医院会遭遇“非战斗性减员”。在新的防疫形势下,如何控制院感规模,关乎医护人员和各种需要进入医院的脆弱人群的健康。
2022年4月15日,广州,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普通门诊入口处的健康码和行程码检查。视觉中国 图
其中,涉及一些细节,例如,如何监控医生的身体情况?如何在防控院感与保持医院有效率地运转之间达到相对的平衡?
8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表示,做好医务人员的疫苗接种、健康监测,也要根据疫情防控的形势和临床救治工作的需要,动态优化和调整医务人员的编组。
近期,也有一些专家建议,将新冠逐步回归乙类管理,这样可以将大量的医疗资源释放,回归正常的诊疗中,不过这样的调整应当审慎。
“新冠回归乙类,要适时有序”
11月中旬,政策层面刚取消“次密接”的判定,阳性与密接都需集中隔离。范晔说,当时进医院需查验核酸的情况下,门诊不时“有新发阳性出现”,医院辟出一层楼安置核酸结果阳性的病人和接触过他们的医生、护士,等待转运。
这一段时间内,有些“阳性”的医护继续照顾与他们一起隔离着的病人。有一些还未等转运去方舱的车辆到来,自己就转“阴”了。
2020年1月,基于当时的病毒特性,国务院批准同意,将新冠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内发现甲类传染病,“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发现乙类或丙类,则“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12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提到,当时的决策避免了数亿人被感染,为疫苗、药物研发、积累治疗经验赢得了时间。
随着病毒的变异和致病力逐渐减弱,张伯礼表示,当下延续甲级管理的必要条件明显逐渐减少,而回归乙类管理的条件日趋成熟。
“将新冠肺炎回归到乙级管理,可以将大量的医疗资源从方舱医院中释放出来,回归到正常的诊疗中;在抢救新冠患者中,可以将精力重点放在重点人群上;也可以为未来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张伯礼在前述采访中解释。
戴N95口罩的医生在为病人诊断。视觉中国 图
病毒学家、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也认同,应逐步将新冠作为一个普通的传染病来管理,采取“相对隔离,不用都搞到负压病房里”,然后医生戴上N95口罩,防护得当就可以。不过,他告诉澎湃新闻,“这些要一步步来”。
“真到(感染)海啸期,医护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肯定也会有感染。”金冬雁说,香港疫情时,医院实行的是精准防控,没有关医院,或者关整栋楼,“最多关诊室或者病室,如果走到最极端的一步,就当作感冒,医护人员在家休息好了再回来上班,所以才能维持基本的服务。”
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吕德文长期关注中国乡村治理,对农村地区有深入调查。他认为新冠回归乙类管理需更审慎,“快慢不是问题,关键是有序”。
吕德文关心目前乙类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否成熟,“比如高龄人口疫苗的接种率至少要达到一定的比例,医疗资源尤其是重症医疗资源,还得准备,还有其他一些相关配套措施,比如对农村人口,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对疫情的看法和别的群体有很大差别,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宣传教育。这些是一个系统工程”。
张伯礼也表示,降级管控是防疫重大调整,要“稳中求进,适时有序作出调整”。
如何面对“减员”?
12月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做好当前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对于急诊就诊患者,“有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的,直接进入急诊诊疗区域,无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的,在急诊缓冲区域接诊,同时查抗原和核酸”。
按照现行要求,新冠“阳性”的人无需特殊治疗的,需居家隔离七天,密切接触者需隔离五天。
澎湃新闻多方了解,近日对于医院发现阳性病例的情况,多地正收紧医护“密接”的认定范畴。例如,12月6日,武汉某三甲医院医生张钊对记者说,前些日科室里发现一例阳性被转运走,其他医生照旧工作。他在呼吸内科病房,有的医生调去隔离点,有的调去发热门诊。张钊觉得,如果自己再被当做密接拉走,病房里就没有人了。
2022年12月8日,北京一家医院开设的发热门诊。中新社记者张宇/视觉中国 图
广州一名三甲医院医生也告诉记者,此前发热门诊发现阳性病例后,医院要求当班医护人员集中隔离。这一制度已经被调整为做好消杀后正常返岗,“不轻易减员”。
12月6日,武汉医生李平接诊了一例脑出血的急诊患者,患者没有48小时核酸结果,但也不确定是否新冠“阳性”,急需抢救。李平介绍,有的病人需要插管抢救,有的病人呕吐,都易于造成感染,这样的病人都送入负压病房,可以暂缓的,放在缓冲区里。
他告诉记者,最近抢救室里的一些床位都用透明材料罩起来,防交叉感染。
一直到12月6日,李平所在的医院,急诊医护都还需要穿防护服,进出负压病房时,外罩隔离衣。
各地政策正在滚动调整。原先,几家湖北医院都要求医护人员每天核酸。12月8日,张钊告诉记者,不查核酸了,住院病人原也是一天一检,这天开始不做了。
原先在“一天一检”的情况下,范晔和张钊都曾对医护人员“减员”的前景感到忧虑。张钊看见医院正在腾出病房新建一些抢救室:“患者肯定会增加,这是毫无疑问的”。医院的工作量也会增加。如果医生一“阳”就隔离,医院可能难以运转。不过他说,不同岗位情况有差异,病房里不行,有的门诊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应该可行。
2022年12月9日,北京,通州潞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外,市民等候就诊。视觉中国 图
但在李平看来,发烧的医护还穿着防护服工作,“很容易虚脱”。
一名参加过多次“抗疫”的某中部省份定点医院医生王城对记者说,在目前社会流动性之下,一部分人“阳”会是常态。他建议,不强制要求医护人员做核酸,有症状者可自愿接受核酸检测,必要时可以休息,康复后再重回岗位 。
“管理好公众预期,避免挤兑”
王城是院感专家。他介绍,为应对“减员”风险,他所在医院已根据不同科室的不同情况,把医务人员分成不同梯队,轮流上班,防止某个科室关闭。不过,“目前还是应付得过来的”,12月8日,医院里未见明显的人流增多。
他之前也在呼吸内科工作,每年流感季节,一天看一两百个号。根据王城对新冠的理解,现在的呼吸内科接诊感冒症状病人的时候,对方是否“阳”对于诊疗方案已不重要。但是,住院患者仍然应当检测是否感染新冠,阳性者可在科室特定区域住院,他认为,一些脆弱人群集中的地方也需要注意,比如养老院。
2022年12月9日,北京,通州潞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外,市民等候就诊。视觉中国 图
即便新冠转为“乙类乙管”,也将是防控“院感”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另一名武汉市呼吸内科医生刘铭对记者回忆,从前流感季节,一旦确认急诊科的患者染有H5N1等流感病毒,也是送入专门病房,医生做好防护,再进入会诊——那些流感病毒的传播能力还远不如奥密克戎。
在“新冠”之前,每到冬春流感高发季节,刘铭就已自觉地不和家人一起吃饭。
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新加坡伊丽莎白诺维娜医院传染病专科医生梁浩楠认为,医院人员穿防护服接诊不一定是必要的。但他提醒,所有医生在医院内和上下班路上,都应尽量佩戴N95口罩,一是防止病人将“新冠”传给医护人员,一个是防止医护人员传给病人。无论住院与否,这些医院的来访者通常免疫力较弱。
一项进行于2021年上半年的研究显示,相较于“院感”,新加坡的医护人员其实更易于在工作时间之外感染新冠。
有550多万人口的新加坡,被世卫组织认为是“国际应对疫情的典范”,当地的重症和病死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新加坡传染病学家、亚太临床微生物学与传染病学学会(APSCMI)会长淡玛亚(Paul Anatharajah)回复记者称,目前新加坡的“院感”防护相对宽松,急诊科只对有呼吸症状的患者做抗原;收治阳性或疑似阳性的相关感染者,医护人员也只需穿防护服,不加穿隔离衣。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新加坡已不处于新冠的暴发期。
当地时间2022年7月9日,新加坡红山市,在政府的自动售货机上,一名顾客通过触摸屏获取免费的新冠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ART)。视觉中国 图
医院是留给风险更高的病人的,梁浩楠总结,首先,应当鼓励不在大型医院工作的家庭医生等为老人提供诊断,并解释如何在家康复;医院收治有严重基础病和未接种疫苗的人。同时,也要为在家康复但病情出现加重的人提供帮助,确需诊疗的要送医院;他还提到,应当保留一部分隔离点,配备护士,让并不需要诊疗但情绪焦虑的感染者有地方去。“对于你们来说,就是方舱医院。”他在回复澎湃新闻的邮件中写道。
金冬雁也对澎湃新闻表示,首先,应当做好政策宣导,把“这个病现在是怎么回事”,跟大家说得清楚一些,然后假如回归乙类管理,“依据在哪里,目标是什么样,我们的医院、公交要怎么做?”
他提醒,在此前提之下,管理好公众的预期,避免挤兑医疗资源。例如在新冠暴发期,将儿童送往医院会有风险。儿科大夫应该告诉大家,如果发烧,可以给小朋友吃退烧药,除非他有特别的表现,比如嘶嚎、气短,再考虑送医;尽量通过咨询,用远程医疗、热线电话,来解决问题。
按照香港的分级诊疗制度,抗原检出阳性之后,政府会给居家隔离指引,送上温度计、口罩、抗原、中药等组成的大礼包;截至今年3月15日,香港共设置23个“指定医疗点”,估计每日能接待4300人次感染者,金冬雁在有关文章中总结,这些是“为轻症及情绪焦虑的人群服务”。
今年二三月份,香港医院管理局一度每天披露新增医护感染人数,到三月中旬不再公布。金冬雁在论文中提到,超过15700人,即大约20%的医护工作者曾染上新冠。
2022年3月28日,香港,伊利沙伯医院转作新冠定点医院。 中新社记者陈永诺/视觉中国 图
金冬雁解读,一开始公布这些数据,是想要提醒医护,让大家注意,这也是疫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后来我们觉得这已经非常平常了”,医管局里的很多人感染了。
近日,“保定疫情”一度登上热搜,当地辟谣称网传内容夸大,没有出现明显医疗挤兑。记者于12月6日下午打通收治新冠“阳性”患者的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急救热线,接线人员说:“来了要等一两个小时”。
不过,记者采访多位保定市民,都表示最近不太愿意去医院,“担心交叉感染”。当地人大多选择居家隔离,心态还比较放松。
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曾介绍,绝大多数的新冠患者属于无症状,不需要就医,但可能出现的症状有:咽干、咽痛、咳嗽、乏力、发热等,基本上7-10天左右转阴,如果感染,有条件的可居家隔离。
他同时补充,如果持续出现三天以上的发热并不降温,有气喘、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下降,同时基础病变加重的,建议应及时就医。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出现发热,无论孩子状态如何都应去医院就诊。体温过高时建议口服退烧药后再前往医院。
保定下辖某县的居民孙佳对记者说,前些天,她看到县里发烧的人多,就回到了村里住,在村里的药店买了一些抗原,全家自测。先是父亲阳了,几天内转阴;随后母亲又阳了。他们不愿意去县医院诊疗,作为密接的父亲戴着口罩出门,给妻子卖了一些中药。
此前,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子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提到,未来一段时期,公众感染的风险会大大增加,建议未完成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接种的人员要尽快接种疫苗,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要尽快接种。
金冬雁认为,面对必然要来的感染高峰,除了疫苗和抗原之外,还希望能够储备足够的口服药,让农村老人也可以用上。
(澎湃新闻记者何锴对本文亦有贡献;应受访者要求,范晔、张钊、李平、王城、刘铭、孙佳为化名。)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s://www.qubaike.com/hotnews/4usx9k6t.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