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过去一周,财经圈里最大的新闻,莫过于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暴雷”了。
多家媒体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报道。还有人晒出了自己购买的、四大行之一发行的R2级理财产品亏损细目。
这位投资者接着写道:
银行理财根据风险从小到大,分为R1到R5级,R2被认为是低风险级别。
在很多投资者眼中,银行理财产品是安全的,预期收益率一般就是实际收益率。但他们没有料到,风险说来就来了,不仅可以吞噬掉利润,还可以让你亏本。
据统计,在近35000只理财产品中,最近一周负收益率占比超过35%;在已有数据的3010只债券型基金中,11月至今近八成产品的回报率为负。
11月1日至今,恰好是“人民币资产保卫战”期间,而且保卫战获得了胜利。那么为什么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债券型基金出现了大面积亏损?
这跟债券市场的新一轮下跌有关。
11月初以来,股市、汇市出现了显著反弹,大量热钱流入股市和汇市。其中有部分资金就来自债券市场。这是投资风格出现转换的重要时期,由此引发了债券市场的下跌。
在投资上,有这样的规律:在经济低迷时期,央行降准降息,但货币政策未必马上发挥作用。这时候,股市会出现非理性下跌,部分资金会从股市撤出避险。而债市,则成为资金避险的好去处。因为市场利率在降低,而之前发行的债券利率较高,资金会追捧这些债券。
而当股市见底,出现快速反弹的时候,热钱会从债市回流股市。于是债市会遭遇抛盘,出现一波下跌。如果此前市场普遍存在加杠杆现象,则下跌会加剧。
老百姓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相当于把钱交给银行投资。银行发行不同风险级别的理财产品,分别对应不同的投资策略。风险级别较高的,会配置较多的股票、股票型基金等产品;风险级别较低的,会配置较多的国债、地方债、企业债,或者债券型基金。
一般来说,以债券为主要投资对象的理财产品,其风险级别偏低。但遇到11月上半月的特殊现象,债券市场跌幅较大,R2这种较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反而最麻烦。
当然,这一波债券市场的下跌,因素比较复杂。部分热钱从债券撤离,去股市抄底,只是一个原因。
其他原因还有:近期央行略微收紧了流动性——因为此前放出来很多钱,并没有去实体经济,而在金融体系内空转。
体现到国债收益率上,就出现了近期显著的反弹。比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最近20天就出现了显著反弹:
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上,也显示出了这种倾向:11月15日,有1万亿的中期借贷便利到期,但央行只续作了8500亿元,其他的用7天逆回购来冲抵。
也就是说,1500亿为期1年的钱,被7天的钱替换了。这可能意味着,央行愿意看到中长期利率反弹。
近期市场利率的反弹,对债市构成了利空。一般来说,债市比股市对利率的细微变化更敏感。
债券市场此前的表现,透支了对经济衰退和经济下行的预期,近期连续出台的利好,包括防疫政策的调整,让市场情绪有所好转,风险偏好增加了。
风险偏好增加的意思是说,大家更愿意“冒险”了,比如去买股票、去买房子,而不是待在债券这个相对安全的避风港里。
而这,不正是管理层希望看到的吗?
降准、降息、限制大额存单,无不是希望把钱从“安全的地方”赶出来,让大家去消费、去投资,从而改变经济的低迷状况。
上图是《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里各类存款在今年9月末的情况,住户存款是增长最快的,达到了14.5%,今年以来新增了13.2万亿。
上图是《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里各项贷款增长情况,住户贷款增长是最慢的。
住户存款大增,而贷款增长明显偏慢,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经济下行压力大,疫情反复,大家对未来收入缺少信心,所以要多储蓄,少投资、少消费。
第二,存款特别是定期存款增速快,隐含了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风险增加的不满。
我们不妨看一下,北京截至9月末的存款增长情况:
9月末,北京市居民储蓄存款(住户存款)同比增长了5914亿元,其中活期存款只增长了825亿元,定期及其他存款为5089亿元。
很明显,首都居民看问题更深刻。他们看透了股市的高风险,银行理财的不靠谱,坚定地选择了定期存款。北京住户存款中,存量部分定期是活期的2倍,增量部分定期是活期的6倍以上!
下图是上海的数据:
上海的住户存款存量中,定期存款是活期的2倍,增量中定期存款是活期存款的3.55倍。
把更多的钱存入银行,而且选择定期存款,而不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早在这波暴雷之前,北京和上海居民就已经这样选择了。
理财低风险产品暴雷之后,相信会有更多的居民这样选择。
当然,去炒股、买个人养老金、买房的人也会增加。
因为更多的人会意识到,当前的印钞速度(广义货币M2的同比增速)是11.8%,而财富创造速度(GDP增速)是3.0%,两者的差距是8.8个百分点。如果你今年的投资收益低于8.8%,你的钱是贬值的。定期存款利率固然高一些,但距离8.8%还是差距巨大。
总之: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暴雷,其效果堪称一次降息,恰恰是当前低迷的经济、股市、楼市需要的,是它们的利好。
它有利于打破某些人对银行理财的盲目信仰。
时代已经变了,刚性兑付时代结束了、闭着眼睛买银行理财的时代结束了。怎样守住自己的财富,正成为一个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的问题。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s://www.qubaike.com/hotnews/523hpklt.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