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公费留美却一去不返,如今已投身中国建设

日期:2022-09-25发布:www.qubaike.com

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公费留美却一去不返,如今已投身中国建设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中国,通过读书考试改变人生命运的传统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高考已经成为了每个学生的转折点,每家每户的重要仪式。

《理想照耀中国》中林鸣的事迹深感人心。他本是钢铁厂的一名青年工人,厂里对他也很看重,还让他参与学习先进技术。但是,怀抱鸿鹄之志的林鸣一直都有上大学的愿望。

尽管受到多方面的劝阻,林鸣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参加了高考。最终成为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总设计师。

同年,与林鸣一同参加高考的还有570万同样怀有远大志向的青年学子,其中就包括后来为人敬仰的学术导师——袁钧瑛。

家境优渥,奠定学术方向

1958年,承载着一家人希望的袁钧瑛在上海诞生了。生活在书香门第的袁钧瑛自然受到了不少知识的熏陶。

外祖父是法国文学翻译家李青崖,曾翻译过《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等。祖父是有机化学家袁开基,主要研究生物碱化学。

父母都是上海医科大学的教授,而伯父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袁承业。也许是家庭的原因,让袁钧瑛找到了今后奋斗的方向。

高考状元,开始学术道路

前文提到,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而袁钧瑛则是那570万位追求学术道路的青年之一。

在如此残酷的情况之下,袁钧瑛依然以上海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复旦大学生物系,攻读生物化学专业,开始了学术道路的第一步。

四年的本科生活眨眼间就流逝了,袁钧瑛感到学术的精深,于是她并没有急于走上社会,而是继续着学术的道路。1982年,她又成功地考取了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的研究生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

当时的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不久,正是走出去的好时机。袁钧瑛在学术上的造诣让她的眼光投向了海外。

袁钧瑛的学术成就也可以说是集合了天时地利等优势,就在她考取研究生的前一年,国家颁布了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

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是国家为培养生物化学专业顶尖人才而设立的,并由国家出资送学生出国读书。此项目成就了国际一流的生物学家,直至今日仍然在学术界占据一定地位。

袁钧瑛抓住了这次机会,开始公费出国深造。同时她也并没有放弃对生物化学领域的探索,更高一个台阶发起了挑战——攻读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在哈佛,她遇上了实力强劲的导师——罗伯特·霍维茨教授。

1989年,袁钧瑛成功获得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学博士学位。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的她仍然不满于现状,似乎想要把学术这座牢笼给坐穿一样。同年,她又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麻省理工学院可以说是享誉世界的理工科人才的摇篮。在麻省的研究经历,让袁钧瑛的学术造诣变得更加深厚。

学业有成,选择留美任教

研究生的联合培养计划、哈佛的博士学位、麻省的博士后足以让袁钧瑛功成名就。攻读完所有的学位,袁钧瑛的选择就更多了。

继续留在美国,还是回归祖国?袁钧瑛选择了前者。在她进入麻省理工的后一年,她就成功地进入哈佛医学院任教,一边攻读学位,一边做着助教的工作。

经过了六年的时光,1996年,袁钧瑛正式成为了哈佛医学院的副教授。成绩斐然的她仅用4年的时间就成为了哈佛的终身正教授。

终身教授,顾名思义,是指一旦聘用后就可以一直聘用到退休,而且不受学校各种阶段性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考核。更重要的是没有解聘的压力,同时还享受学校颁发的终身教授津贴。

这样的条件是谁都抵抗不了的,并为袁钧瑛在美国的生活铺平了道路。

在美国的研究室里,袁钧瑛一直在研究细胞死亡机制,卓有成就,成为了世界细胞死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细胞死亡基因的生物学者。

传承学术,回归祖国怀抱

除了自身的学术发展,袁钧瑛自从在哈佛医学院任教后就一直专注于挖掘生物学的人才,并且培养了很多生物学博士,以及辅导研究院博士后的研究工作。

也许是美国的研究逐渐成熟,而内心越来越渴望回归祖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带回故土,让生物学在祖国大地上茁壮成长。这样的心愿让袁钧瑛按捺不住那颗赤子之心,于是终于回国了。

2006年,在美国耗尽半生的袁钧瑛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回国后,袁钧瑛开始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担任博士生导师,带领中国学生进行学术研究。

此时的袁钧瑛在有了科研成果的情况下,对于中国博士生的指导就更加熟练了。

由于有中美两国的研究背景,跻身生物学研究前沿的袁钧瑛对于专业领域的了解更加透彻。在此期间,在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对后人有很大的影响。

从学术上而言,袁钧瑛无疑是成功的。她对于学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在生物学领域的突出成就,对国内外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也有人向她提出了质疑。完成学位后为什么不立即回归祖国,而是选择在美国任教?尤其是当大家知道当初她是靠着祖国的资助获得了学术成就后,对她的质疑就更严重了。

一直以来,留学的学生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确实,我们的祖国在一些专业领域需要冲锋在科研前沿的精英,报效祖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每一个学术领域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也许一些精英认为等到科研成果成熟之后再将成熟的果实带回祖国才是正确的选择。

其实,我们能做的只有夯实自身的实力,而不是按照思维定势去批评他人的做法。

只要我们铭记自己的使命,时刻不忘自己体内流淌的血液,传承融入骨髓的华夏文明,并且时刻感受跳动的那颗赤子之心,就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定。

【相关文章】

机器学习穷途末路?裁员潮下大厂员工艰难「求生」,知名教授:建议考公

加州大学大罢工有望彻底结束!学生助教最高涨薪66%,博士后涨23%

全国首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率先设立元宇宙工程系

今年又有!中国政法大学32人考上研究生却不读,怎么回事?

北大、清华众多老教授去世,老人群体该如何应对病毒冲击?

2023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考点报名时间及条件

北大教授称健康码彻底退出势在必行 对此你怎么看

西安教育考试中心考研热线电话

独家丨知名AI科学家叶杰平、薄列峰,加入阿里达摩院

江苏研究生开学第一课直播电脑观看入口+活动内容汇总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s://www.qubaike.com/hotnews/chn1z8g4.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