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余思函 实习生 金涵
线上“社牛”、线下“社恐”,身为互联网原住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给自己贴上了“社恐”的标签。
此前,据中青校媒的调查结果显示,超八成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仅一成左右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完全不“社恐”。
大学生们都有怎样的“社恐”经历?他们口中的“社恐”究竟是什么?近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在校大学生。
同学们的“社恐”经历
在中国矿业大学李禹昊同学的成长过程中,经历过不少“社恐时刻”。“小时候逢年过节家里来一堆亲戚时,就会在一旁默默地玩玩具或者把自己关到房间里,等他们走的时候才会躲在爸妈身后道几声再见。上了初中,不大敢与女孩交谈,就算有事要沟通也想草草结束。”
到了大学,单独就餐或独自走在人群中,这些再正常不过的场景,也让李禹昊总是忍不住低头看看手机。“反复的开屏锁屏,拿在手里旋转,其实不为别的,只是不敢与其他人对视。”
与李禹昊的经历类似,四川大学的小苏同学在独自出去吃饭时,会优先选择支持手机点餐的饭馆。“尽量不和店员交谈,然后一个人坐在人少的地方吃饭。”
对于电子科大的张若冰同学来说,出门戴口罩是保护“社恐”的完美方式,“跟陌生人呆在同一个空间时甚至不知道眼睛该往哪放。”
陌生聚会间的无所适从、外出就餐时的远离人群、上台讲话中的紧张过度以及想方设法避开的不必要照面,同学们在种种日常的场景中面临着社交的恐惧。即使平时乐观开朗的同学,偶尔也会变成不知所措的“闷葫芦”。
“社恐热”背后的冷思考
类似的“社恐”经历背后,也促使着同学们不断地去思考:人为什么会社恐?
“我们总希望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我们也深知总有人会讨厌我们。于是在这个矛盾下纠结、内耗,社交对我们而言变成了一个让人难受的存在,最后被迫构建了防御机制,只要不社交,就不难受。”华中科技大学的张海龙告诉记者。
对社交完美的渴求映照出个体自信心的缺乏。李禹昊则认为,“所谓对社交的恐惧,源于一种自卑心理”。
“我对我的容貌不太看好,所以我十分害怕镜头,害怕他人对我的打量。”李禹昊表示,自卑心理让人在社交中体会不到舒适感,甚至会有恐惧感,导致人们越来越逃避社交,越来越不愿社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郭云皓同学则指出,“社恐”可能是因为自己对未来发展迷茫,加之感觉不被理解,即所谓的越长大越孤单,因此怕交流沟通。
如何缓解焦虑?
谈及如何缓解年轻人的“社恐”焦虑时,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沈阳农业大学温晓彬:“我认为‘社恐’现象很正常,人总会对不熟悉的东西心生胆怯。但我们不能一直害怕下去,多给自己鼓励,告诉自己大家都不熟悉,我们可以产生一些交流。”
@武汉大学张天乐:“一方面从自身出发,做出相应的改变并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培养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先从小团体出发,找自己熟悉人组成两三人小团体多进行交流,之后再逐步将每个人的社交关系纳入进来,循序渐进,缓解‘社恐’焦虑。”
@中国矿业大学李禹昊:“尽量避免进行‘过分猜想’,社交并不是完美的,瑕疵会让社交更有记忆点;多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社交中我并不卑微,我也很优秀;敢于走出自己的社交舒适区,敢于走到人群中。”
@四川大学苏同学:“不必过于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然地去交往就好。社会并不强求人们时时刻刻都打开自己,‘社恐’可能只是一个侧面,人有时候对频繁的社交感到疲累了,就想要独处一会儿,这没什么的。”
@电子科技大学张若冰:“这种现象很普遍,不想缓解时可以学会接受。‘社恐’并不代表不会社交,反而有时候会让人更能把握分寸。”
@华中科技大学张海龙:“我的建议是享受孤独、放过自己。这种状态让我有时间去充实我的思想,更加爱我自己,我并不觉得‘孤独的我’比‘热闹的别人’可怜,反而觉得它是上天的馈赠。”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s://www.qubaike.com/hotnews/phgemi3a.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