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买基金时有多高兴,现在就有多悲伤。
不怪大家心态爆炸。2022年以来,基金亏损已成为常态,即便是明星基金经理,大部分的亏损幅度也在20%-40%之间。他们跌下了神坛,还时不时就被拉出来“遛遛”。
毕竟是打工人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你搞没了我的钱,我得说你两句。
01、“跟风买”到“亏亏亏”
大家之所以买基金,主要因为前几年身处“结构性牛市”。在2006-2020年15年间,偏股型基金指数累计涨幅达1295%,年化收益率超过19%,基金收益率极高。
再加上支付宝财富号的推出,可以直接在支付宝平台购买基金产品,投资门槛也降低了。
有数据统计,自2020年起,近一半新基民都是90后。而银行方面也曾官方认证——客户群体越来越年轻化了。
但基金领域属于专业性领域。除了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之外,还需要对市场变化具备一定的感知能力。新入坑的基民们,有些会通过微博、豆瓣等平台学习相关的知识;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看到“朋友们买完赚到钱,就跟风入手了。”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同样在2006年-2020年间,买基金赚钱的人不到一半。截至2018年,自投资基金以来实现盈利的客户占比仅有41.2%。也就是说,在10个基民中,只有4个人赚了,剩余的6个人都是亏的。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这个现象确实有点奇怪。
不过有人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总结。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波动”。基金净值在波动,投资者内心更波动:入手的基金一旦上涨—立刻卖出—看着持续上涨的趋势开始后悔—再大量买入—被套牢在高点—补仓降成本—狠心割肉。
人性天生有追涨杀跌的倾向。割肉后基金可能会再次上涨,但之前赚到的已经赔了个精光。
02、基金经理也“扛不住”了
难过的永远不只是一类人。除了投资者外,一些基金经理也因为市场波动和考核压力大等多重因素“扛不住”了。
2021年全年,离任基金经理人数达到321位,创下2017年以来年度基金经理离职的最高纪录。
而最近,基金经理离职的现象再次引发关注,这次是因为有基金经理在基金还没发行的情况下就选择了离职。
工银瑞信原基金经理王君正,计划管理的工银恒嘉一年持有混合基金,原定于8月15日开始发售,后来调整到了10月17日。但基金还没开卖,公司就在9月底官宣王君正“因个人原因”离职。
很少见对不对?以往的基金经理离任经常会发生在管理产品一段时间之后。依靠着某些“百亿”热门基金成为市场焦点,等待其它公司的橄榄枝,甚至在离开老东家后还可以依赖以前的战绩继续宣传。
查阅资料后发现,王君正累计任职基金经理的时间超过9年。和鄢耀一起管理的工银金融地产混合在2014年以102.49%的回报夺得了当年的公募冠军;2019年,该只基金还获得了“五年期开放式混合型持续优胜金牛基金”奖项。
除了王君正,今年工银瑞信基金公司离职的基金经理还有朱晨杰、赵宪成、闫思倩、游凛峰和黄安乐。除了游凛峰届满退休,其他人都是辞职。闫思倩去了鹏华基金,赵宪成投入了博时基金的怀抱。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19日,今年已有245名基金经理离任,涉及118家基金公司。
而基金经理离任,相当于断掉了产品原有的营销卖点。不少慕名而来的投资者,需要重新考察新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
有用户声称,自己在买基金之前,评估基金经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像这种在临门一脚的时候突然变卦,多少会有点不负责任的感觉。
但要说到基金经理变动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主要表现在规模变动和收益率两方面。
通常情况下,偏股型基金会比偏债型基金敏感。曾有偏股型基金出现过300亿元-400亿元规模变动的极值情况,整体业绩波动区间在-20%-20%之间。相比之下,偏债型基金所受影响整体较小,整体业绩波动区间在-4%-4%之间。
不过也不用太担心。毕竟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嘛。况且,万一新上任的基金经理比上一任更强呢?
(作者丨市界 周奕航 编辑丨朗明 )
【相关文章】
★ 【读财报】混合型基金中报透视:中欧、诺安、睿远基金产品亏损位居行业前三
本文地址:https://www.qubaike.com/hotnews/uafx2tq6.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