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2月份以来公募自购超10亿元 传递积极信号)
本报记者 王思文
近期,在A股市场震荡加剧、基金短期净值大幅下跌背景下,多家公募基金公司加入“自购阵营”。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12月份以来,基金公司共自购旗下39只基金产品,金额合计超10.7亿元。
对于自购原因,大多数基金公司表示在于两方面:一是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二是对公司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的信心。不过,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从历史数据来看,基金自购与基金产品业绩未有明显正向关联,个人投资者应理性看待自购行为,切忌盲目“抄作业”,应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基金产品。
12月22日,中庚基金发布公告称,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和公司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的信心,公司、基金经理(拟任)及员工将共同出资认购中庚港股通价值18个月封闭运作股票型基金产品,认购金额不低于6000万元,资金持有基金份额期限不低于18个月。
另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月22日,12月份以来多家基金公司自购旗下合计39只基金产品,金额超10.7亿元。其中,持有期基金产品最多,达10只,被动指数型基金有9只,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有8只。
今年以来,截至12月22日,全市场441只公募基金产品的自购金额已达67.77亿元,而2021年全年基金公司自购金额为61.93亿元。由此可见,年内基金公司的自购金额已超过去年全年。
前海开源基金经理杨德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10月份市场比较低迷的时候,前海开源通过固有资金自购旗下基金2.9亿元,我们认为当好公司被错杀的时候,往往也是布局的良机,春播秋收,选好时机播种非常重要。”
对于近期基金公司自购的原因,海通证券资深投资顾问乔春玲表示,“基金自购既能将公司利益、员工利益、基金持有人利益进行绑定,增强持有人信心,也能让基金公司分享到基金投资收益。基金自购代表机构看好A股市场的长期配置价值。”
北京地区一位公募FOF基金经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基金公司自购一般是公司管理层、投资团队审慎思考后做出的决定,同时也是落实‘与投资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实际行动。”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过于抢跑的预期可能会遭遇现实的修正,引发市场的反复,我们依然认为接下来更可能面临震荡格局,建议投资者逢低关注投资机会。”
“当前仍需要关注市场的一些核心变量,主要包括防疫政策优化后的经济活动变化,对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的监管政策变化,以及美元加息、海外需求等要素。”睿远基金董事总经理、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混合基金基金经理赵枫表示。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s://www.qubaike.com/hotnews/yem3quiw.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