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武术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它的武艺,更重要的是武术先辈们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代表中国人气质的武术精神。关于中华武术文化内涵是哪些你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
从武术运动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形态的形式来看,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古典哲学是武术的思想渊源
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很大,包罗了许多传统思想及学说流派,影响较大者有道家哲学、周易学说、五行学说、太极哲理以及孙子哲学等几个方面。我们将从古典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方面来探讨武术的思想渊源。
古典哲学的本体论
我国古典哲学的本体论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它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气”是“道”的体现,并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的形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在古代武术理论中,“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力与本根,是武术生命的精微所在。武术 的种种外在形态,如武术功能、神韵、绝技等,均为“气”的演化与体现。由于生命的盛衰变化都是“气”作用的结果,人体“气”的质量好坏决定着生命状态的优劣,因而“气”也被视为武术养生的理论基点。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也是本体论的范畴。所谓“天人合一”,既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武术是人体的运动,要达到武术的目的,练武实践必须顺应自然,效仿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以寻求发展。
武术的认识论基础
“知行合一”是武术的认识论基础,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机制。所谓“知行合一”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切身体悟,进而指导实践,认知与实践是统一的,一致的。这一理论在武术中的表述经常是“学以致用”、“直觉体悟”。中国武术是在一定的社会需要下而产生的,学以致用正是演练武术的宗旨。而武术的意境、神韵等又很难用言语表达,这就要求学者用直觉去领悟体验、进而把握。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思维的特点。
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
“反者道之动”的方法论构成了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其意思是说,对立的事物向其反面转化是运动的规律。也就是说,刚能克柔,柔也能克刚,强能胜弱,弱也能胜强。因而,中国武术便要求技击必须符合刚柔相济、阴阳和谐等原则。
中国古典哲学对武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他如基于周易哲学的武术阴阳观,以阴阳八卦化生观念为理论基础的八卦掌,以五行学说为理论思想原则的形意拳,以太极哲理为精髓的太极拳,以及以孙子哲学为指导思想的武术技击战术观等,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古典哲学是武术的思想渊源。
二、浓郁的武德观念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
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
武德的理论很丰富,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萌芽、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历史上最早的、带有条款性的武德记载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这是对诸侯用兵道德的要求。在武德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直居于封建社会正统地位的儒家仁学逐渐形成了传统武德的主要内容。孔孟仁学的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来待人接物,处理一切人际关系。武德的仁学中心首先表现在练武与修身的统一,习武既是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要求习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和气魄。其次,武德的仁学中心还体现在武技的运用上。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技击必然内含着残酷与暴力。然而武术的仁德精神却要求以制取对方为主,尽量避免杀人取命。以武会友,更是讲究点到为止,以“礼”来规范行为。武术的抱拳礼就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当代武术本着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手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
重诚诺,守信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侠义英雄是武林人物崇尚的美德与人生追求,见义勇为是武林中人显示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侠之大者乃国家民族之观念。在武德内涵深层最宝贵的是爱国情节。在历史长河中,像荆轲、关羽、岳飞、戚继光、秋瑾等一颗颗闪耀的明星,正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亡紧紧地连在一起才铸就了永恒。今天,我们同样应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之兴旺繁荣而奉献毕生。
传统的武德精微而博大,源远而流长,但在长期封建伦理思想的影响下,自然带有相当的封建色彩,如“争正宗排异己”、“师命不可违”、“传男不传女”、“为哥儿们义气卖命”等。去其糟粕,其优秀的精华应得到充分肯定与继承。进入现代体育领域的武术运动当然要遵循奥林匹克精神和现代科学文明,使武术充分体现现代体育文明和体育道德。我们提倡的现代武德要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武术教育事业,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要求习武者树立理想,为国争光;爱国爱民,见义勇为;尊师爱生,团结互助;修身养性,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自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内家拳对道教文化的传承
内家拳是依据道家和道教哲学及易理建立起来的。其理论技法与道家和道教的本体论、人生论、方法论、认识论以及内丹、养生、医学等有内在的密切关系,是道家和道教文化与武术结合的产物。
因此,可以说,“内家”这一概念的根本内涵不是别的,正是道与武的结合。其特点是:以道为体,以武为用;由武证道,道武合一。相对于少林拳等“外家”拳种拳派,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内家三大拳具有更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文化内涵,它们都不再是较为单纯的技击格斗术,而是力图将道家和道教的传统信仰、精神、理论融会于拳理拳技之中,将其改革成为一种既能满足武术技击这一根本价值,同时又兼具悟道、内练、养生、怡情等道家与道教文化特有价值取向的新武术流派。
由此可见,道教内练文化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为此,内家拳的一系列训练方法和战略原则,都必须服从这一最高的追求。所谓以武演道、以武证道,只是把内家拳作为修道最基础的功夫,它的作用主要是作为修炼内丹功夫的筑基功,是为最基础的练气的功夫。内家拳的走架(武术套路)、站桩无不都是在练气。太极拳的行家都知道,太极拳的走架是活步桩,是为练气,应越慢越好,越柔越好,这样才能出功夫,炼出内劲;反之,打得快了,就失去了练气的意义,更出不了功夫。
从源头上说,中国武术无论外家还是内家,都是源自民间,都是民间武术的进步与升华。中国武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有一定的宗教皈依。比如少林武术,明显归附于佛家文化。佛教文化来自印度,原始佛教并没有武术的内容,而直到原始佛教与中国文化结合,产生了禅宗以后,佛教文化才和原本产生于民间的武术有了亲缘关系。少林武术提出拳禅合一,把佛教的禅定与武术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了武术的地位,使之具有相当的文化意义,一方面,又由于佛教的修行方法提高了武术训练的心理因素。
以内家拳所代表的道家与道教文化,更是把拳术提高到一个空前未有的地位。拳术不仅仅是赳赳武夫所为,而且也为许多文化人所向往。近代的许多内家拳大师其实本身就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如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庭、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形意拳大师郭云深、王芗斋等,不仅有相当高的悟性,而且有相当深入的理论素养。这就说明,中国武术在道和武的结合中,其品质也得到了深层次的改造,它所体现的哲学精神与文化内涵也是中国武术的魅力所在。
四、内家拳的最终目的——以武证道
由于内家拳皈依到道家内丹术的性命修炼体系,因此,它必然以修道得道作为最终目的。换句话说,道门的武功,只是修道者们以武演道,以武证道的手段。流传到民间的内家拳,尽管是以武功的形式出现,但只要沿着它的修炼系统深入下去,必然会要以得道为最终目的。
那么,什么是道,道教所说的得道又是一种什么状态?老子《道德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从老子的话中可以看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而且是天地万物之母。换句话说,道是万物生发的根本。所谓求道得道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返本归根,或者说是回归到本源上去。道教发源于先秦的巫术和神仙术。古人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有修成了神仙才能长生久视,所谓得道的直接意义那就是成仙。明代伍守阳的《金仙论证》还把神仙分为五等,如鬼仙、人仙、地仙、天仙、金仙。五等神仙各为不同的境界,鬼仙、人仙、地仙并没有脱离人世轮回,只是可以延长寿命,只有天仙和金仙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成为一种永恒的存在。道教内丹派还有一部重要著作《性命圭旨》,其中有一段话概括了道的特性:“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曰道,揭日月生五行曰道,多于恒河沙数曰道,孤则独无一侣曰道,直入鸿蒙而远归溟滓曰道,善集造化而颉超凡圣曰道,目下机境未兆而突尔灵通曰道,居幽暗而极高明曰道,细入刹尘曰道,大包天地曰道,从无入有曰道,作佛成仙曰道……佛经五千四十八卷也说不到了处,《中庸》三十三章也说不到穷处,《道德》五千余言也说不到极处。道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气也”。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道既是万物之母,是天地宇宙生发的根据,同时也是我们人身须臾不可离的元气。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什么中国武术,从刚猛尚力的外家拳发展以静制动尚柔的内家拳,从专一用于实战的武术,发展到以练气养气为宗的武功,从养生延年发展到性命双修、直入大道,就是因为从元气到大道,这其中有着必然的联系。
从元气逐渐演化成得道,实际上这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再具体地解释,就是内丹派“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还虚合道”的修炼程序。
初习武之人,一开始学了几手总想找机会试试手,这时如果没有师傅管教很容易惹是生非,随着功夫的深入,往往涵养越来越深,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与人动手,特别是练到高深境界的名师,愈练定力愈深,内在涵养愈深。这一点内家拳更为突出,他们的目标已经不是与人比武较技了,而是修养自己的性命。达到这种境界的武师,性情温和,待人谦虚,与人为善,同时又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往往那种好勇斗狠者,恰恰是武功水平一般的人。
中国武术一旦与佛道文化融合,也就有了一种特殊的魅力,或者说它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智慧。通过内在心性的修炼,越是功夫深,那么,内在的智慧越是洞明广大,而且,种种外在的功能越是不可估量。
五、武术与传统文学的关系
武术与传统的文学艺术也具有密切的关系。武术所独有的外在形式美与内在精神美为文学艺术的创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例如,武侠文学就是在独特的武术影响下产生的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学,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形式。而武侠文学对正义与真理追求的渲染对武林人物性格的塑造同样产生了积极作用。
中华武术的精神
1、 中国武术崇尚武德。“未曾习武先修德”,“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宽容,忍耐,坚强,尊师爱友,仁义,谦虚和诚实等等都习武者的武德修养。
2、武术精神也表现为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武术各门各派,创造的各种拳法剑法,多的数不胜数,还有一些仁人志士,凭借自己的习武经验和聪明才智,悉心研究,大胆创新。武术经过不断的发展积淀,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文化体系,后人要想学习它也不得拥有执着的探索精神。
3、 武术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爱国精神。很多武功高强的人和普通的练武者,都是以匡扶正义和保卫国家为目的的,止戈为武,中国武术追求的不是打打杀杀,而是多层次的和。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s://www.qubaike.com/jiankang/g2rhmbne.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