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趣百科在这里告诉你中医针灸及经络穴位综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来看看。
关键词:中医 针灸 经络 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c)-0195-01
1 十四经分布情况
肢体与头身、内脏相联系的经络,主要有十二条,加上头身的任脉与督脉,共为十四条,叫做十四经。凡分布于上肢掌面、下肢内侧的经络和头身前正中线的任脉,叫做阴经;分布于上肢背面,下肢外侧的经络和头身后正中线的督脉,叫做阳经。通过上肢的经络叫做手经,通过下肢的经络叫做足经。阳经是外侧为表,阴经是内侧为里,阴经和阳经有一定的表里关系。
十四经分布概况为:
手太阴肺经――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胸、肺;手厥阴包心经――分布于上肢掌面中行、胸、心、心包、胃;手少阴心经――分布于上肢掌面尺侧、胸、心、舌;手阳明大肠经――分布于上肢背面桡侧、头、面、大肠;手少阳三焦经――分布于上肢背面中行、颈、耳、胁肋;手太阳小肠经――分布于上肢背面尺侧、肩胛、头顶;足厥阴肝经――分布于下肢胫侧前缘(部分在中行)、外生殖器、腹、肝、面;足太阴脾经――分布于下肢侧中行(部分在前缘)、腹、脾、胃、肠;足少阴肾经――分布于下肢胫侧后缘、肾、腹、胸、喉;足阳明胃经――分布于下肢腓侧前缘、肠、胃、躯干和头的前面;足少阳胆经――分布于下肢腓侧中行、胆、躯干和头的侧面;足太阳膀胱经――分布于下肢腓侧后缘、膀胱、躯干后面和头;任脉――分布于躯干及口唇以下的前正中线;督脉――分布于头身后正中线及口唇以上的前正中线。
2 腧穴的分类
人类的腧穴很多,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积累起来的。经过历代医家用分部或分经的方法,进行多次整理,现在可分为3类。
(1)十四经腧穴。简称经穴,指分布在经络循行的通路上,被列入十四经系统的穴位,它们是全身腧穴的主要部分。现有的三百六十多个经穴中,绝大部分是晋代以前发现的,其中有很多腧穴是发现经络的基础,这些经穴自发现以后,都是经过定穴、定名,从散再到系统的。
(2)经外穴。过去称为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是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穴位。其实这些经外穴与经络系统同样有密切关系。所以其中一部分被收列为经穴,例如:膏肓俞、风市等穴,在《千金方》中为经外奇穴,至《铜人针灸腧穴图经》就把它归入经穴。现有的经外穴一部分是唐宋以来就有的,一部分是在医疗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发现的新穴。鉴于历代已将一些经外穴纳入十四经中,又由于某些经外穴既常用而又基本位于经络分布的路线上,且具有该经腧穴治疗特点,故也将印堂、太阳、聋中、阑尾等经外穴分别归纳于十四经内,至于十宣、四缝等实是一种小型处方,夹脊穴介于两经之间,难于归属,这些穴位另立经外穴。
(3)阿是穴。又叫压痛点,古代叫做以痛为输。它没有固定的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进行刺灸的一些穴。
3 腧穴主治的几种性能
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基本是“经脉所通,主治所及”,就是说本经循行分布所到之处,即是本经腧穴主治作用的范围。例如:手太阴肺经,属于肺,治气管、喉咙到达胸前壁的外上方,再经上肢掌侧的桡侧缘到拇指端,这条经的腧穴主治作用以胸肺等呼吸系统疾病为重点;手厥阴心包经,属于心包,再从胸部沿上肢掌侧中间到中指端,这条经的腧穴主治以心脏、血管系统及胸部上肢等经脉循行部位的某些疾病为重点。从腧穴的多种多样主治作用中归纳起来可有以下几个基本性能。
(1)普遍性。腧穴主治的普遍性是每一个腧穴都能主治局部、邻近部位的组织器官及其内脏疾病。如风池穴能治头部疾病和眼病,中脘穴可以治疗胃和十二指肠疾病,合谷穴能治疗手腕部位疾病等。由于局部和邻近部位的范围尚无明确规定,而且腧穴主治邻近的范围大小又很不一致,因而对于腧穴主治局部和邻近部位疾病的概念只能作笼统的原则说明。
(2)特异性。腧穴主治的特异性可从两方面讲:一是四肢穴,尤其是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除了主治局部和邻近部位疾病外,还能治疗远距离――头面、躯干部位和内脏的疾病,这种主治作用与经络有关。如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巨虚等穴治疗胃肠病,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间使等穴治疗心脏病,手太阴肺经尺泽、太渊等穴治疗肺病等。相对地说头面躯干部位的腧穴很少治疗远距离疾病。二是某些腧穴的个性,由于针刺腧穴的不同,可影响针刺作用的性质、针刺作用的有无、强弱以及出现针刺效应的阳性率,如:关元、气海、足三里具有强壮作用,人中、会阴具有兴奋呼吸的作用,没有强壮作用。此外某些穴之间,在针刺作用上还存在特异的相互加强或抑制作用。
(3)双向性。腧穴主治的双向性就是针刺对机体的一种良性双向调整作用。即一穴主要在不同的机能状态下针刺,具有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治疗作用。当机能状态高时,针刺可使之降低;反之可使之增高,不平衡时又可使之趋于相对的平衡。如针刺内关当心率快时,可使之减慢,当心率慢时又可使之加速;当发热无汗时针刺合谷可以出汗,但在汗多的情况下针刺又可使之止汗;当泄泻时针刺天枢可以止泻,但在便秘时针刺又可以使之通便。总之针刺不但对组织器官的代谢和机能的改变,而且对某些器质性改变也都有作用,这种调整作用,既可表现于局部,也可影响全身各个生理功能系统和防卫、免疫功能。
4 取穴法
取穴法就是确定穴位位置的方法,确定穴位位置的自然标志有眉、发、耳、目、骨、肌腱、皮肤皱纹等。但很多穴位距离自然标志很远,如果不拟订出它们距离自然标志的长度来是很难确定其位置的。这种假定的自然标志之间距离的长度,就叫做“骨度”。骨度的通常使用单位为寸,就是等分。如腕横纹到肘横纹是十二寸,就是将腕横纹到肘横纹划分为十二个等分。它适用于任何年龄、任何体型的人,老幼、高矮、胖瘦、男女都一样。
具体取穴法有以下几种:一是自然标志取穴法,如两眉之间取印堂,两乳之间取膻中等。二是指测等分取穴法,是将取穴部位骨度的全长用手指划分为若干等分的方法。如取间使穴时可将腕横纹至肘横纹的十二寸用手指再划分为四个等分,在近腕的1/4与近肘的3/4交接处即是。三是横指同身寸法,以中指横量为一寸,中、食指相并横量为二寸,上肢以食、中、无名三指相并横量为三寸,下肢以食、中、无名、小四指相并横量为三寸,均以贯穿中指第一节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的宽度为准。
5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从胃部开始向下联络大肠,再向上属于肺脏,沿气管走向胸前壁的外上方,经上肢掌侧面的桡侧缘,到大拇指的末端。另一条支脉,从列缺分出经手腕的桡侧一直走到食指的末端。
中府: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当肩胛骨喙状突内侧之下方平第一肋间隙定穴。主治咳嗽、哮喘、胸痛、肺结核等。针法是向胸廓外侧斜刺0.6~1寸。
参考文献
[1] 河北新医学.高等医学院校协作编写试用教材[M].北京中医学院出版社,1974.
[2] 河北新医学.中药基本知识[M].人民卫生出版社.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s://www.qubaike.com/jiaoyu/amirj8t9.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