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斌,笔名山泉,甘肃镇原县人,生于1955年11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职于甘肃省交通运输厅。作品曾参加甘肃省第一至五届中青年书法展,其中第四、五届中青展获三等奖和提名奖;新世纪甘肃省书法大展获三等奖;第六、七届甘肃省委、省政府设立的《敦煌文艺奖》分别获书法三等奖、二等奖;中国职工画廊书法优秀奖;中国“镍都杯”国际书画大奖赛书法优秀奖;入展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全国书画小品展;第八届全国交通职工书画大展获三等奖,第八回中韩书法交流展。曾参加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
郑国斌,笔名山泉,甘肃镇原县人,生于1955年11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职于甘肃省交通运输厅。作品曾参加甘肃省第一至五届中青年书法展,其中第四、五届中青展获三等奖和提名奖;新世纪甘肃省书法大展获三等奖;第六、七届甘肃省委、省政府设立的《敦煌文艺奖》分别获书法三等奖、二等奖;中国职工画廊书法优秀奖;中国“镍都杯”国际书画大奖赛书法优秀奖;入展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全国书画小品展;第八届全国交通职工书画大展获三等奖,第八回中韩书法交流展。曾参加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
郑国斌的书法创作特于小楷和草书。小楷以“二王”为宗,既有赵子昂飘逸洒脱、文徵明清秀灵动,又有王宠用拙取巧、黄道周老辣拙朴而形成自家风貌。草书则从怀素墨迹,兼参黄庭坚雄逸奇丽风格,又糅以王铎笔法,使他的草书格调高雅,豪迈纵逸,有正大气象。
2004年8月29日,当北京从国际奥委会接过五环旗后,郑国斌就开始筹划百米唐诗小楷长卷。3年来,他将自己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这部长卷的创作当中,先后从《全唐诗》等典籍中精心挑选出2008首佳作,用黄豆大小的楷书抄写在百米长卷上。
经过3年的艰苦创作,郑国斌为庆贺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而创作的百米楷书“唐诗卷”终于完成。该卷长140米、宽0.35米,收录了唐诗2008首,这也是目前全国最长的一幅唐诗长卷。
一千零八十个日夜,他没有会过朋友,耐得住寂寞,只为奥运梦醉心创作,只为表达一位中国普通公民的赤子之情。两千零八首唐诗,五十张宣纸,在他的艰辛创作下,最后终于变成了长达一百二十五米,将近十三万字的百米小楷长卷。书写百米长卷的历程,山泉先生凭着自己对书法的领悟和雄厚的实力,从一字一句开始,他精心挑选唐诗经典,寻找自己的艺术风格,一心扑在书法中。据郑国斌介绍,他每天平均以五百字的速度创作。书法创作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它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审美观通过书法作品的方式来实现自己对书法艺术的创作。”郑国斌说。在书写的时候,他十分注意线条用笔、运笔中涉及到的提按、转折、方圆诸法,努力表现线条的刚与柔、缓与急、浓与淡、纵与敛。
我写唐诗卷
时在2004年8月29日,随着第二十八届雅典奥运会接近尾声,北京市领导从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手中接过奥运会会旗、奥运圣火即将熄灭、中国奥运健儿行将凯旋之际,我心潮澎湃、激情四起,四年后五环旗将在中华大地飘扬,奥运圣火将在中国北京燃起,作为一名中国人,并从事书法艺术学习、探索、创作者的我,萌发一个念头,创作一副书法作品向北京奥运会献礼!
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史,最能表现其特征的非书法莫属,而中国书法艺术中最能体现民族特征和文化特点的非小楷莫属。于是乎,我思定以小楷书体创作一幅百米长卷,作为献礼礼物。那么创作此长卷,写何内容?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史,其传承有序,精华之丰富,品位之高雅,是世界任何一个民族难以比肩的。而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有诗国之雅称,诗歌艺术传统深厚,源远流长。自先秦时代以来,几千年间,作者如云,名家辈出。他们的辛勤劳作,不断创新,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使诗歌艺术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尤其唐代,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和作品,有如群星灿烂,闪耀天际,涌现出了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诗歌创作者,更是把我国诗歌创作推向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的象征,为世界文化史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唐诗是中华民族文化高层精神活动、行而上的大道至理,它最能体现和反映中华民族愈挫愈勇、愈挫愈奋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为此,我决定选两千零八首唐诗,作为创作为百米长卷的内容。
于是我把这一想法告诉爱人和女儿,她们同声称好,表示倾全家之力支持我完成创作任务。甲申除夕,我利用探亲机会,把这一计划告诉父母亲、兄长和姐妹,他们更是异口称赞、同声称是。有家人的拥护和支持,为完成这一创作计划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作为一名书法艺术的习作者,以唐诗为载体,以小楷为书体,严谨、认真创作是幅百米长卷,向北京奥运会献礼,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发扬,也是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扬广大,更是书法习作者的一种责任、一份义务和一颗赤诚。是幅长卷宽0.35米,长125米,外加题辞、序、总长138米。创作始于2004年9月1日,完成于2006年9月下旬。此后,请专家题辞、作序、装被等,于2007年7月全部完成,历时三年。其间,在家人的支持鼓励下,几乎用尽一切业余时间和双休日、节假日。由于时间紧张,本人未对诗卷进行校对,谬误甚多。望专家、学者、书道同仁鉴詧指正。
同时,唐诗卷问世后,承蒙著名书法家肖弟、何裕、翟万益、于千翔先生分别题辞、作序,在此表示谢忱!
——郑国斌
笔情墨意见精神
——读郑国斌小楷百米长卷有感
我与国斌兄是老乡。他有着我们陇东人特有的耿直、倔强的性格和国人所具有的愈挫愈奋的品格。因而读罢他的长卷书法作品,也会特别感到一份亲近,更让我在为他感到高兴之余,也多了一份崇敬。
如果抛开国斌以往的作品不谈,就这幅长约138米的楷书巨制,凭我所知,近百年来,陇上并无一人这样下此功夫,倾其心血,为我们奉献一份精心力作,为甘肃书法史留下一份精彩之卷。
近现代以来,凡学书者大都有着共同的经历。而生长在陇东高原的国斌由于生活在自然条件差、交通闭塞,经济欠发达的贫瘠的地区,比常人更多了些艰辛。仅凭几本难得见到的字帖,开始了漫长的学书之路。几十年过来,通过坚毅的吃苦精神,几乎把读书习字当作自己的生命那样珍爱。临遍了各种字帖,最后把自己的习字方向定在对草书和小楷的研习上。近十年来,先后参加甘肃及全国各类书展近百次,并先后获得多种奖项,受到专家和同行的好评。如果我们知道和了解他所走过的创作经历,再看看眼前这幅气势宏伟,但更具有耐人寻味的秀美而端庄的小楷长卷,自然会想到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的诗句“少小挥毫到老时,功夫辛苦自家知”,这是多么的相似和耐人回味啊!
再有一年,中国人就迎来举世瞩目的在我们自己国土上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我们在为此而感到无限荣耀和喜悦之外,恐怕没有想到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为奥运会献上一片爱心。而国斌兄表现得却与众不同,不同凡响。他从祖国古典诗歌的海洋里,选出2008首唐诗作为百米长卷的主体内容。长卷实长约138米,完全以小楷而出,使作品更显庄重、典雅和不失气度。这完全是对中国传统书体的一种完美的继承,表现出自己的实力和平和的创作心态。据说开始他把这种构思和家人商量时,全家上下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支持。他从2004年9月1日开始,于2007年金秋时节大工告成。完全是工作之余,几乎把3年中的双休日节假日都放弃而用在书写上。当然完成了这样的长卷,除了表现出一种坚强的毅力和耐心,恐怕最多的是靠自己对书法的领悟和长期实践所获到的一种内在爆发力。
我真的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为他的作品而折服。如果北京奥组委能接收这份献礼,也将是对国斌兄和他全家人及我们西北人的一种最好的褒奖了!
——一丁
由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文联主办,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中共镇原县委、镇原县人民政府、庆阳市文广新局、庆阳市文联承办的故乡情u2022郑国斌书法汇报展于4月30日至5月6日在中国书法之乡u2022镇原县文化馆展出。省文联主席马少青、省文化厅副厅长杨建仁、市文广新局、市文联及镇原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与社会各界的书法爱好者、干部群众2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本次展出郑国斌的书法作品200幅,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我自孩提时就与书法结缘。在校期间利用课堂与课余时间练习书法。自1976年11月应招参加工作至今的38年里,本人在工作之余,几乎将全部业余时间用在对书法艺术的研究与实践上,习书50年,取得了一点成果。
梁启超先生有句名言:“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闻一多先生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长期以来,我在书法的学习中努力践行两位先贤的教诲经,敬业乐业,做到勤奋;钟情于书法,业余时间里全部精力集中到这件事情上,做到专精、真诚。在50年的实践中,“我是做了”,现在应该是给家乡父老乡亲们“说了”。而这次《汇报报》就是对“说”的兑现。
冷静思考,我的作品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真诚欢迎大家走进这里,批评指导,我恭拜求詈。
——郑国斌谨记
镇原有"中国书法之乡"的美誉。人才辈出,这里走出了许多书坛精英,郑国斌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而他回故乡举办书法展览,就是想把自己学习书法几十年的一点成果,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向父老乡亲们做一个汇报,用自己的书法作品?释放浓浓的思乡之情、翰墨之情。这种做法应该受到文化艺术界赞誉和提倡。
长期以来,郑国斌先生的书法学习、创作深深耕植于传统沃土?在传统中历炼。他的书法创作长于楷书和草书,尤其长于小楷。楷书宗从唐法,以柳、欧、诸为根基,小楷以二王为宗,以《灵飞经》为基础,操以赵孟睢⑽奈⒚鳌⒍鼗托淳髌菲萑魍选⑶逍懔槎疧又能用拙取巧、老辣拙朴、率意厚重而形成自家风格。他的草书致力于旭素墨迹,参以山谷、王铎、傅山笔意,写的宏阔开张放纵,笔致连绵不断,有一泻千里之势。尤其是近期所作狂草,笔道含蓄,满纸云烟。流露出一种格调高雅、豪放纵逸和正大气象,向社会传递出一种书法创作的正能量。而这次《汇报展》的60余幅作品,是郑国斌先生近三年精心创作的,草、行、楷、隶、篆五体俱全,集中反映了他在书法学习、创作方面的造诣。
我们相信郑国斌先生将以这次《汇报展》为契机,在今后的艺术实践中再接再厉,创作出好作品,为甘肃文艺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繁荣镇原书法创作增光添彩!祝贺郑国斌先生《书法汇报展》圆满成功!
——甘肃省文联主席马少青
翰墨情愫写新篇——简评郑国斌书法
镇原有“中同书法之乡”的美誉。人才辈出,从那里走出了许多书坛精。郑国斌兄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而他被邀请回故乡举办书法展览,是埋在心中多年的一个夙愿和情结。万事莫如故乡好。在家乡举办书展,他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把自己学习书法几十年的一点成果,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向父老乡亲们做一个汇报;用自己的书法作品,释放浓浓的思乡之情、翰墨之情。这个做法也很值得我们同道学习。
其实,早在2008年全国喜迎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的大喜之年,郑国斌兄在省城兰州成功举办了自己的书法展。作品以小楷为丰,以其独特的长卷形式、丰富的唐诗内容和精湛的书写技艺,受到行内众多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据说,他为准备那次展览,几乎占用了四年的业余时间,选择了2008首唐诗,用蝇头小楷体,严肃认真地完成了一百二十多米气势恢宏的长卷。省内众多著名书法家、艺术评论家为长卷题辞跋文,为长卷增光添彩。应该说那包含他千辛万苦的书法长卷,被称为陇上第一小楷长卷也不为过,也弥补了甘肃书坛的空白,也是他书法创作成功的一次完美彰显。
郑国斌兄书法的另一个创作风格上的追求,便是他草书所呈现给我们的惊喜。他的字结体开合,率性而行,线条灵动飘逸,气势飞扬畅达,有魏晋风度,又见时代风采,一派正大气象。这都取决于他取法乎上,重传统,得大家之精华,博涉广览,日日临池而不唯占,不薄今,使自己的草书渐进佳境,初步形成了自家面貌,成为陇军书阵中的一位实力派书法家。
综观其上,和当下书坛在市场经济影响的背景下所表现的人心浮躁、急功近利,乱象纷呈的现象相比,他能静下心来,独善其身,几十年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像一个苦行僧那样辛勤耕耘,精神可嘉,实属不易。我们相信,时间是最好的检验。而郑国斌在书法创作的道路上一定会走的更远。为此,我们向他送上最美好的祝福,并祝他故乡情书法展获得圆满成功!
——于千翔2014年春于兰州六宝居
不懈的书法探索者
郑国斌在书法领域里已探索了20多年,用他的书龄和人的自然年龄相比,书龄也是已近而立之年了。应该说他的书法功底是很雄厚的,在中国书法各个书体方面都作了较为深入的学习。
与大多数人一样,郑国斌在练习中还是按照传统的训练方式,先楷而隶、而魏碑、而行草,走遍了书体的各个角落,很多功夫都花在了基本训练方面,故而操笔挥翰,各体皆能,并且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
在我的印象中,郑国斌最为突出的创作还是在楷书一路,仅这一种书体,他也是进行了多维的继承。大楷曾练过柳公权的《玄秘塔》、欧阳询的《醴泉铭》、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等法帖。对小楷他又在另一个书体系列中追求,先后临习过二王的《黄庭经》、《洛神赋十三行》、赵子昂《汲黯传》、文征明《连社十八贤图记》、王宏《游包山集》。一般来说,若将名家法帖逐一临过,求其神形毕肖,数年之内达到一种复述的程度,似不是很难的事。但要将古代各个名家的作品,通过自己的吸嚼、消化、吸收,并且把名家风格迥异的书法因素化合而为自己的东西,则是需要超人的智力和超凡的功力的。郑国斌在吸食了上述的营养之后,花去了好长时间来提炼加工,将诸家之长依照中和的法则推了出来,使自己塑造的风格有了晋唐的韵味,整饬中多了些宽和,沉稳中减少了些峭拔,这种面目在他笔下保持了很长时间。期间他没有沉醉,也没有迷惑,而是带着冷静的思考在中国书法史册中去寻绎自己的路线,经过无数次的排比,他感到自己化解出来的这种风貌和名作拉开的距离不是很大,只是一种近亲性的繁衍,这就增加了自己的作品在历史的选择中被筛汰的几率。在路线的选择上,必须穿行于古人脚步比较稀疏的地带。当理清了思绪后郑国斌将目光投向了敦煌写经。敦煌书法,尤其是写经,重显中国书坛已有整整百年的历史,几代人已经过去了,但继承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既然在现当代继承方面没有足资的参考,郑国斌只能在原写卷中去寻找自己的答案,利弊均在其中,好在少了许多的羁绊,直接和古人对话,没有任何杂音。
这期间,还应该看到来自另一个方面的冲突。欧褚柳赵们的语言不时对郑国斌的另启新腔产生着有形的干扰,到底是放弃已有,还是再加组合,又是一个选择。对此,郑国斌在书写中不断采取手法,随塑随毁,毁塑相间,无数个夜晚和黎明都在这之间徘徊。例如,他打算把褚体与唐写经混合,把赵体与北魏写经联姻,开辟齐头并进的数条路线,再努力把这几条路并通起来,走出已有的书法景观,去开拓自己的天地。在一个时期内,郑国斌的同一支毛笔,仅小楷可以写出几种风格迥异的作品,足可见其在开拓新路上的苦苦探求与反复实践。
郑国斌在形式的借鉴中,避免了对写经的模拟,积极接受当代书家对形式开拓的成果,对他人实践过的千奇百怪的形式,他都加以变化地运用,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形式,给欣赏主体赋予了新的愉悦。创新是对已有程式的破坏,是一种新的秩序的建立;只要是新的,就还有需要和谐完善的地方。郑国斌为自己设定的这条路是可以肯定的,他是一种新的起点上的继承,更是一种继承中的创新。
在楷书研习的同时,郑国斌同时致力于草书的创作,在从怀素、黄庭坚和王铎那里汲取营养后,写得开张放纵,笔致连绵不断,有一泻千里之势。近时所作笔道含蓄,笔致复杂,满纸云烟,已入名家堂奥,观之令人生喜。
——中国书协理事、甘肃省书协常务副主席翟万益
不知何故,自孩提时就开始对书法颇感兴趣和厚爱。每当按照老师布置的日课习作大仿、小楷作业时,总能专心致志地去完成。父亲从货郎担上买到的毛笔、墨盒、颜料,更是增加了本人对书法的钟爱。可惜由于陇东的自然条件差,文化落后,交通闭塞,很少见到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碑帖。再加之1966年"文革"开始以至后来的10年里,破"四旧"之风盛行,本人在校学习期间,经常光顾新华书店,却很少见到书法字帖。当时很流行的书法字帖仅为经"加工"过的柳字帖,内容多为雷锋日记、毛主席诗词之类的。同时,本人根本不了解书法为何物,只认为能把毛笔字(大仿、小楷)写好,就是最大的宽慰。从1963年至1976年的13年里,本人对书法的认识只是处于朦胧阶段,习字只是为了完成作业里的大、小楷和作文、周记而已。在家习字只是用毛笔在方砖上练练悬肘等。
从1976年底走出陇东黄土高原,来到金城,眼界逐渐开阔。随着"四人帮"垮台和"文革"结束,整个文化乃至书法得以复苏,古人遗留下来的各类书法碑帖、书法理论、文学、史学等书籍陆续出现在新华书店的书架上,从而获得了大量书法理论书籍、古人字帖。从1977年至今,我将学习书法的路子确定在楷、行、草书上,偶尔也练过隶书。楷书主要临柳公权《玄秘塔》、欧阳询《醴泉铭》、诸遂良《雁塔圣教序》等。期间,还把大量时间用在练习小楷上,主要临二王父子《黄庭经》、《洛神赋十三行》,钟绍京《灵飞经》,赵子昂《汲黯传》,文征明《莲社十八贤图记》,王宠《游包山集》和敦煌写经等;行书主要学王羲之《圣教序》,米芾《蜀素帖》及其他行书手稿之类;草书走张旭、怀素、黄庭坚、王锋一路。
在学习书法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自学,从打基础做起,也从未拜过老师指点。所以在学习中领悟较慢,是只"笨鸟"。只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得到省上老书法家言切意恳的点评和指导,指出让我把书法创作的思路放在草书和小楷创作上并逐步涉猎大篆,使篆隶笔意融入其中。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老师们的指点可谓真知灼见,为我书法创作点破迷津,对我创作帮助很大。我的拙作先后参加甘肃省第一、二、三、四届中青展,其中四届获三等奖;建国五十周年甘肃省书法大展;甘肃省新世纪书法篆刻展获三等奖;第六届中韩书法交流展;首届甘肃"张芝奖"书法大展;甘肃省首届临帖展;全国书画小品展;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作品曾在《书法赏评》、《书法导报》、《中国旅游报》、《甘肃日报》、《兰州日报》、《兰州晨报》、《兰州晚报》作过专题介绍。"情系奥运"——唐诗百米长卷问世后曾在《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中国新闻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香港中通社》、《甘肃日报》、《兰州日报》、《甘肃电视台》、《兰州电视台》等20家新闻媒体予以报道介绍。
——郑国斌
我涂鸦书法已逾三十多个春秋,从实践中品味到书法学习必须首先要重学养和重品格。所谓重学养、重品格,就是说作为书法爱好者和创作者,必须博览群书而厚积薄发。一方面要对中国书法史、历史、哲学、文字学、文学、美学等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和修养,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以此来充实学习书法的“养分”;另一方面要通过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和见识,历练个人意志和品质为日后学习书法走向高层次打下基础。如果不这样,即使你的创作达到一定水准后也因后劲不足而停止不前,或者原地踏步。
第二,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雄厚的实力。扎实的基础和雄厚的实力是书法创作最基本的要素,离开了它则书法创作无从谈起,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有了扎实的基础和雄厚的实力以后,才使创作成为可能。同时,创作书法作品,必须要有强烈的创作欲望,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和激情使自己尽快进入角色在具体实施创作过程中,既要遵循古法,同时又要敢于突破教条;避免墨守成规,死搬硬套,不做古人的翻版,更不可克隆今人,而是要在讲求自己的艺术个性和风格寻找突破口。
第三,要有开阔的眼界和广泛的学识。书法创作与学习书法不一样,学习书法你可以学一种范本或多种范本,以达到锻炼与提高的目的。因而,你只要学会或临像就行,不管形似或神似都可以;而书法创作则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它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审美观通过书法作品的方式来实现你对书法艺术的创作,因此决不能仅局限于或者满足于简单的写某某体或某种帖,而是在某种字体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创意,要把与古人对话后的收获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出来。所以,书法创作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这就是说,一方面对古代碑帖要多看、多读、多写,多占有资料,多学习借鉴,从古人身上汲取营养;另一方面要多看展览、比赛作品,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尽量多地了解当代书法的动态和信息,掌握现代人的书法观念和潮流,但也要避免盲目追求时尚,迎合时风。
第四,要有一个好的创作心态。要把自己的思维调整到最佳状态,精力高度集中,心无旁鹜。好的创作心态,必须得一“静”字。静是一种审美境界,惟静才能致远,惟静才能深入。这种静的境界,沛乎行间而不在于一点一画,是一种“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感受。被庄子谓为道的境界:心静、心斋、坐忘。这种心境,也是书法创作最需要的。书家创作,宜静思后虑,化万物之灵气致笔端,达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地步,小楷创作尤其要这样。在如今,谦谦君子多不合适宜,逐名争利成为一时潮流,最难做到的是耐得住寂寞。清静之余爬格子、写文章、临小楷,其乐陶陶,其意绵绵,悠然自得,岂不快哉。
第五,要在线条的优美上下番苦功夫。中国书法艺术的表达力、感染力在于线条,线条中所表现的方与圆、刚与柔、纵与敛、缓与疾、浓与淡等轨迹无一不是作者在用笔、运笔过程中使用提按、转折等动作去实现。若干线条聚拢在一起,构成作品,作品是否感染人,关键是线条。作者要冷暖自知,决不能孤芳自赏,更不能沾沾自喜。设想线条质量不过关,不精到,粗糙乏力度,其作品就不会感染人,吸引人。本人在涂鸦的实践中感悟到,线条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生命线,线条力度是中国书法艺术表现的灵魂。舍此,中国书法艺术欣赏就无从谈起。常读古贤狂草,临其帖,与“古人对话”,无不被其精美的线条与线条中所涵养的力度感动和迷恋。这方面,怀素不乏变革创新之处,黄庭坚不乏精彩感人之处,王铎不乏胆识过人之处,毛泽东不乏师古超越之处,吾辈私淑弟子不乏汗颜之处。要使作品的线条美、丰富、有力度,做到刚柔相济,必须多秉烛,多耐力,常读帖,羡临帖,敏领悟,睿贯通,此其一也;或余暇染翰,焚膏继晷,寸阴是竞,勤奋又加,日积月累,点滴发挥,此其二也。舍此孰无它途!而外,线条的用笔、运笔中涉及到提按、转折、方圆诸法,古圣贤在论述中对此奉为金针,未予度人,只能意会,难以言传。我辈只有通过实践,方能领悟,逐步掌握,且不可求速成,更不能一味追求创新,急于树立自家风格而“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总之,一个成功的书法家,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历练过程,是需要一个“穷而后工”和“学而后工”的修养过程。
以上本人粗梳略引,赘述涂鸦,一吟吐出,就教于大方之家。
——郑国斌
本词条内所有图片均为郑国斌先生书法作品,请点击欣赏。
欣赏郑国斌更多书法作品,请点击右侧图册。
关于郑国斌的个人资料简历就介绍到这些,更多其他人物的个人资料简历请继续关注趣百科,文章为大家提供更多更全面的知识介绍。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s://www.qubaike.com/renwu/9l43jp67.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