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 | tóng chóu dí kài |
---|---|
成语解释: | 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
成语出处: | 《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
成语例子: | 因为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同仇敌忾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 |
成语繁体: | 同讎敵愾,同仇敵愾 |
结构形式: | ABCD式成语 |
语法结构: | 复句式成语 |
成语用法: | 作谓语、分句;含褒义 |
成语造句: | 因为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同仇敌忾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五论“文人相轻”—明术) |
成语典故: | 东周春秋时期,有一首流传于军中的歌谣,表现了士兵们 慷慨从军;同心对敌的乐观精神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这首歌谣 分为三节,可以反复咏唱。其中第一节是这样的:”谁说没有衣服?我 的战袍就是你的。国王兴兵打仗,快把刀枪修好。我与你共同对付仇敌。” “同仇”这个词就来源于上面的歌谣。 公元前623年,卫国的宁俞出使鲁国,鲁文王设宴招待。席间,文王让乐工演唱《湛露》和《彤tong弓》,宁俞一听就知道。这是周天子对诸侯恩赐、褒奖时的宴乐。为此,他在席间不作任何答谢之辞。 文王对宁俞在席间表示沉默不理解。宴饮完毕后,命人私下询 问他是什么原因。宁俞回答说:“当年诸侯以周天子对敌人的愤恨为 同恨,所以为天子献上战功。天子为了酬谢诸侯,在酒宴中赐彤弓, 赋《湛露》,这是应该的。但如今我们卫国来到鲁国表示友好,大王学 天子赐诸侯的礼节,也命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这种情况下, 我只好沉默不言了。” “敌忾(kai)”这个词就来源宁俞说的话。 |
英语翻译: | anger against a common enemy (idiom); joined in opposition to the same adversary |
成语年代: | 古代成语 |
感情色彩: | 中性成语 |
近义词: | 同仇敌慨 |
反义词: | 卖国求荣、屈膝投降 |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薰莸同器
一心同归
同道相益
同德一心
同德同心
同力协契
好恶同之
同命运共呼吸
截然不同
同心一德
同心协济
同心敌忾
同类相求
六合同风
牛骥同皂
腼颜事仇
国恨家仇
挟冤记仇
国仇家恨
夫妻无隔宿之仇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官报私仇
旧仇宿怨
不解之仇
往日无冤,近日无仇
举仇举子
嫉恶若仇
私仇不及公
不记前仇
夫妻无隔夜之仇
冤仇可解不可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