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ē jí
拼音:kē yàng
拼音:kē huò
拼音:kē kē bā bā
拼音:kē bā
◎ 磕巴 kēba
[stammer;stutter] 口吃。发声和说话时不由己地停顿或重复
说话结结巴巴的样子。如:「她从小说话就有点磕巴。」
拼音:kē tóu shāo xiāng
◎ 磕头烧香 kētóu-shāoxiāng
[plead] [北方口语]∶比喻求人说好话
对这些黑心肝,光磕头烧香不行,我醒过劲来了,得和他们干!
比喻为求人办事而送礼请客拉关系、苦苦哀求。如:「几年前,他到处磕头烧香,请朋友帮忙,还没人愿意,今日可不同了!」
拼音:kē bàn
拼音:kē shuì
因困倦而思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一○出》:「孩儿,孩儿,你为甚瞌睡此?」《儒林外史.第二回》:「正想不出来,不觉磕睡上来,伏著号板打一个盹。」也作「瞌睡」。
拼音:kē tóu lǐ bài
拼音:kē xī tóu zi
拼音:kē yá liào zuǐ
多嘴多舌。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三折》:「喒与你甚班辈,自来不相会,走将来磕牙料嘴。」也作「嗑牙料嘴」。
拼音:kē xī gài
膝盖。《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下边穿著条香色洋布袷裤,套著双青缎子套裤,磕膝盖那里都麻了花儿了。」
拼音:kē zhà
拼音:kē pū
拼音:kē tóu chóng
叩头虫的别名。参见「叩头虫」条。
戏称受制于权势,而唯命是从或只知鞠躬哈腰的人。《品花宝鉴.第五○回》:「虽是磕 头虫,倒底也算个老爷,比咱们接客时总强了。」也称为「叩头虫」。
拼音:kē guā
拼音:kē chòng
拼音:kē é
拼音:kē tóu zhuàng nǎo
碰来碰去。比喻到处都能遇到。元.秦?夫《东堂老.第三折》:「我往常但出门,磕头撞脑的都是我那朋友兄弟。」
拼音:kē zhú
拼音:kē xiǎng tóu
双膝跪下,以额头碰地出声。表示极为惶恐或感激。《红楼梦.第七三回》:「聚赌者通共二十多人,都带来见贾母,跪在院内磕响头求饶。」
拼音:kē zhā
拼音:kē kē zhuàng zhuàng
走路东倒西歪的样子。《西游记.第二三回》:「前来蹬著门扇,后去攩著砖墙。磕磕撞撞,跌得嘴肿头青。」
拼音:kē tóu pèng nǎo
◎ 磕头碰脑 kētóu-pèngnǎo
(1) [bump against things on every side;push and bump against one another]∶指人多、东西多互相挤碰
一大群人磕头碰脑地挤着看热闹
(2) [not get along]∶比喻人与人之间闹矛盾
街坊邻里有个磕头碰脑的事,他都出面调停
形容人多而拥挤的互相碰来碰去。如:「一听到限时抢购,一大群妇女便磕头碰脑的挤向前去。」
拼音:kē tóu de
拼音:kē péng
拼音:kē é
拼音:kē cā cā
拼音:kē chā
解释
拼音:kē chā chā
拼音:kē tóu rú dǎo
拼音:kē zā
拼音:kē pá
拼音:kē fú
拼音:kē xué
◎ 科学 kēxué
[science] 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以一定对象为研究范围,依据实验与逻辑推理,求得统一、确实的客观规律和真理。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泛指一切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而言,可分自然科学、应用 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四大类。狭义则专指自然科学而言。
合乎科学精神和方法的。如:「警察办案的方式越来越科学。」
拼音:kē jì
◎ 科技 kējì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如:「科技人才」、「科技发展」。
英语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德语 Wissenschaft und Technik; Naturwissenschaft und Technik (S), wissenschaftlich, wissenschaftlich-technisch
法语 science et technique
拼音:kē pǔ
◎ 科普 kēpǔ
[popular science] 普及科学知识
拼音:kē jǔ
◎ 科举 kējǔ
[imperial examination] 指中国从隋唐到清代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考试制度
隋唐到清代用以考选官吏的制度。隋废九品中正制,改置进士等科;唐科目增至五十余,故称为「科举」。后宋用帖括,明清用八股试士,亦沿用科举之称。至清光绪三十一年(西元1905)始明令废止。
拼音:kē tóu xiǎn zú
不戴帽子,光著脚。比喻极为随意,不受拘束。《醒世恒言.卷二九.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卢柟科头跣足,斜据石榻。」也作「跣足科头」。
拼音:kē dào guān
拼音:kē mù
◎ 科目 kēmù
(1) [subject (in a curriculum)]
(2) 学术等按不同性质划分的类别
(3) 学校教学中指课程名目
(4) 古代分科取士的名目,始自隋唐
(5) [headings in an account book]∶会计账目
隋唐时分科取士的名目。如秀才、明经、进士等;而明经又有五经、三经、二经等区分。后沿用为科举的通称。《警世通言.卷一八.老门生三世报恩》:「如今是个科目的世界,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才学?」
按事物性质,对学术或其他事项所划分的类别。
英语 subject
德语 Kostenstelle; Fachgebiet
法语 programme des études, matière d'enseignement, discipline, sujet
拼音:kē jǔ kǎo shì
拼音:kē xíng
判刑,对于犯罪的人,依法判以应得的刑罚。如:「对绑架勒索的恶徒,应加重科刑。」
拼音:kē bān
◎ 科班 kēbān
(1) [old-type opera school]∶招收儿童,培养、教育其为戏曲艺员的戏班
(2) [regular professional training]∶正规的专业训练
科班出身
旧时招收幼童,教以戏曲的机构和组织。
接受过正规的专门教育或训练。如:「她是科班出身的演员,唱起戏来有板有眼。」
拼音:kē lǜ
拼音:kē liǎn
◎ 科敛 kēliǎn
[levy] 凑集或搜刮钱财
科敛钱粮
科敛丁口(向百姓摊派费用。科敛,按规定条文摊派,聚敛,科,规定条文,名词作状语。丁口,人口,指百姓。)——《聊斋志异·促织》
按定例分派捐款敛财。《元史.卷二四.仁宗本纪一》:「吾虑卫士不法、胥吏科敛,重为民困。」《水浒传.第一二回》:「天汉州桥那几个大户,科敛些银两钱物,等候杨志到来。」
拼音:kē pàn
拼音:kē róng
拼音:kē zhǎng
◎ 科长 kēzhǎng
[section chief] 处以下的行政或技术管理单位的领导
政府机构和民间企业中,各科的主管人员。
拼音:kē dì
◎ 科第 kēdì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指科举考试,因科举考试分科录取,每科按成绩排列等第
科第世家:世代应科举中试的人家
依科别考核以定其等第。《汉书.卷九.元帝纪》:「诏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
唐以来设科取士,因次第有甲乙,因称科举为「科第」。《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自古用文武才略为辅佐者,怎尽由科第耶?」宋.苏轼〈和邵同年戏赠贾收秀才〉诗三首之三:「生涯到处似樯乌,科第无心摘颔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