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òu kuǎn
拼音:kǒu suān
拼音:kǒu yǒu tóng shì
拼音:kǒu tǔ lián huā
拼音:kòu dān
拼音:kǒu yǎn wāi xié
拼音:kòu pán mén yuè
拼音:kǒu fá bǐ zhū
拼音:kòu méng
拼音:kōu mén ér
◎ 抠门儿 kōuménr
[stingy;miserly] 小气,不大方
北方方言。指吝啬。如:「办喜事要讲求热闹,别太抠门儿了。」
拼音:kōu sōu
◎ 抠唆,抠搜,抠挲 kōusou,kuōsou,kōusuo
(1) [dig]∶抠
(2) [miserly]∶吝啬
(3) [move slowly;do slowly]∶磨蹭
到处搜寻。如:「他在厨房里抠搜了半天,还是找不到吃的东西。」
拼音:kōu yī
把衣服提起来,是古代表示恭敬的举动。《礼记.曲礼上》:「毋践履、毋踖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诺。」
拼音:kōu xīn wā dù
把心肚都挖出来。形容绞尽脑汁、苦心思索。如:「他抠心挖肚的赶了一夜的稿,却连个开头也没有拟好。」
拼音:kōu zì yǎn
◎ 抠字眼 kōu zìyǎn
[dally with the words;find fault with the choice of words] 在字句上钻研或找错儿
拼音:kōu kōu sōu sōu
拼音:kōu lōu
眼睛凹陷。《红楼梦.第五二回》:「你只管睡吧!再熬上半夜,明儿把眼睛抠搂了,怎么处!」
拼音:kōu kōu suō suō
拼音:kōu qū
拼音:kōu yíng
拼音:kōu suǒ
拼音:kōu xīn wā xuè
拼音:kōu yè
拼音:kōu tà
拼音:kǒu bēi
◎ 口碑 kǒubēi
(1) [public praise]∶指人们口头上的赞颂
(2) [opinions]∶泛指众人的议论;群众的口头传说
百年后,口碑已没,而著作常存
(3) [oral idiom]∶亦指社会上流传的口头熟语
口碑流传
众人的口头传颂,有如文字镌刻于碑石。语本《五灯会元.卷一七.太平安禅师》:「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后比喻众人的口头称扬。《老残游记.第一八回》:「那知道未及一个时辰,已经结案,沿路口碑啧啧称赞。」
英语 public praise, public reputation, commonly held opinions, current idiom
德语 öffentliches Lob
法语 bouche à oreille, réputation publique
拼音:kǒu ruò xuán hé
◎ 口若悬河 kǒuruòxuánhé
[speak with a flow of eloquence;talk volubly] 言谈有若滔滔流水,源源不绝于口,形容口才敏捷,善于辩解
比喻说话滔滔不绝,能言舌辩。《金瓶梅.第三三回》:「但遇著人,或坐或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就是一回。」《儒林外史.第四回》:「知县见他说的口若悬河,又是本朝确切典故,不由得不信。」也作「悬河泻水」。近喋喋不休,滔滔不绝,口齿伶俐,侃侃而谈,夸夸其谈,娓娓而谈反默不作声,噤若寒蝉,张口结舌,沉默寡言,守口如瓶,一言不发,哑口无言
拼音:kǒu cái
◎ 口才 kǒucái
[eloquence] 说话的才能技巧
他很有口才
说话的技巧。《三国演义.第四七回》:「口才辨给,少有胆气。」《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胸中广博,极有口才,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近辩才,谈锋,辞令
英语 eloquence
德语 Beredsamkeit (S)
法语 éloquence
拼音:kǒu jué
◎ 口角 kǒujiǎo
(1) [corner of the mouth] 嘴边
口角流涎
(2) 另见 kǒujué
◎ 口角 kǒujué
[quarrel;bicker;wrangle] 争吵
两人口角
嘴、嘴边。唐.韩愈〈苦寒〉诗:「浊醪沸入喉,口角如衔箝。」
说话的技巧。《红楼梦.第一六回》:「我那里照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针。」
说话时的惯用语。《程乙本红楼梦.第二四回》:「这原是富贵公子的口角,那里还记在心上,因而便忘怀了。」
言语上的争执或冲突。《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奴与官人匹配以来,并无半句口角,半点差池,今有大罪在身,只欠一死。」近诟谇,吵嘴,是非
英语 corner of the mouth, altercation, wrangle, angry argument
德语 Gezänk (S)
法语 querelle, dispute, altercation, coin de la bouche
拼音:kǒu kǒu shēng shēng
◎ 口口声声 kǒukǒu-shēngshēng
[say again and again;keep on saying glibly announce] 形容言谈再三重复
他口口声声说他是上海人
不停的陈述、表白或把某一说法经常挂在嘴边。《儒林外史.第一二回》:「后面领著一个雄赳赳的人,口口声声要会三老爷、四老爷。」《红楼梦.第二九回》:「口口声声说,从今以后,再不见张道士了。」
拼音:kǒu nè
口舌迟钝,不善于言谈。《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刘儒传》:「郭林宗常谓儒口讷心辩,有珪璋之质。」也作「口钝」。
拼音:kǒu wěn
◎ 口吻 kǒuwěn
(1) [lip;mouth]∶嘴唇;嘴
(2) [muzzle;snout]∶某些动物头部向前突出的部分
(3) [tone]∶说话时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
玩笑的口吻
(4) [accent]∶口音;腔调
听你说话,分明是天津口吻
口。《文选.成公绥.啸赋》:「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唐.刘禹锡〈上中书李相公启〉:「言出口吻,泽濡寰区。」
说话的语气及措辞。《红楼梦.第二二回》:「袭人见这话不是往日口吻,因又笑道:『这是怎么说?』」近口气也称为「口气」。
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听你说话,分明是京都口吻。」近口气也称为「口气」、「口音」。
英语 tone of voice, connotation in intonation, accent (regional etc), snout, muzzle, lips, protruding portion of an animal's face
德语 Tonfall, Ton (S)
法语 ton de la voix, accent (régional), museau, museler, partie saillante du visage d'un animal
拼音:kǒu shé
◎ 口舌 kǒushé
(1) [mouth and tongue]∶口和舌。说话的器官
(2) [quarrel;dispute]∶口角,争吵;争执
我是个良善人,从不曾同人口舌,经官动府。——《儒林外史》
(3) [talking around;words]∶指劝说、争辩、交涉时的言语
费了很大的口舌才把他说服
(4) [misunderstanding;trouble]∶指言语引起的误会或纠纷
是非口舌
说话的器官。《易经.说卦》:「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近诟谇
劝说,交涉时的言语、言辞。《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咱非六国愚主,怎被你口舌所能摇撼?」反笔墨
言语上的争吵、争执。《儒林外史.第一七回》:「我是个良善人家,从不曾同人口舌,经官动府。」
谈论、评论。《红楼梦.第七七回》:「这才干净,省得旁人口舌。」
英语 dispute or misunderstanding caused by gossip, to talk sb round
德语 Wortwechsel; Zank
法语 malentendu
拼音:kǒu yín
◎ 口淫 kǒuyín
[fellatio] 用口腔刺激阴茎以获得性满足的行为
拼音:kǒu hào
◎ 口号 kǒuhào
(1) [ode;chant]
(2) 古诗标题用语。表示随口吟成,和“口占”相似。如:《风雨口号》、《口号吴王美人半醉》等
(3) 颂诗的一种。多指献给皇帝的颂诗
献口号
(4) [doggerel;jingle;adage]∶指打油诗、顺口溜或俗谚之类
不是有口号吗:“不吃三年苦,难得万年福”
(5) [password]∶口令,口头暗号
军中有夜间口号
(6) [slogan; watchword]∶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
成天喊口号
不起草稿,随口吟成的诗文。宋.王辟之《渑小燕谈录.卷四.高逸》:「文忠公亲作口号,有『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之句,天下传之。」也称为「口占」 。
含有赞颂性质的赞美诗。多指献给皇帝的颂诗。《宋史.卷一四二.乐志十七》:「第六、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旦朝会》:「伴射得捷,京师市井儿遮路,争献口号,观者如堵。」
打油诗或顺口溜。《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枣阳县中,人人称羡,造 出四句口号,道是:『天下妇人多,王家美色寡。有人娶著他,胜似为驸马。』」
供口头呼喊,带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如:「抗议的群众,一面走一面呼口号,场面极为壮观。」近标语
口头暗号。《老残游记.第七回》:「这口号喊出,那大盗就觌面碰著,彼此打个招呼,也决不动手的。」
拼音:kǒu huì ér shí bù zhì
在口头上许人以好处,却没有付诸实践。《礼记.表记》:「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每遇机缘,辄无成就。干祈于人,率口惠而实不至。」
拼音:kǒu zhū bǐ fá
◎ 口诛笔伐 kǒuzhū-bǐfá
[condemn both in speeches and in writings] 口头谴责,笔端讨伐
他捐廉弃耻,向权门把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明· 汪廷讷《三祝记》
用言语和文字来揭发、谴责他人的罪状。明.汪廷讷《三祝记.第一四出》:「他捐廉弃耻,向权门把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也作「笔诛口伐」、「口伐舌击」。
拼音:kǒu wèi
◎ 口味 kǒuwèi
[taste;flavor of food] 饮食的味道;对味道的爱好;个人的爱好
调得合口味
珍馐美味。《北史.卷七九.宇文述传》:「帝所得远方贡献及四时口味,辄见班赐,中使相望于道。」
滋味。《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及至上了楼,要了菜,喝上酒,口味倒也罢了,就只喝了没两盅酒,我就坐不住了。」近口胃
对食品的嗜好。如:「川菜的辛辣,最合他的口味。」
对事物的爱好。如:「这件事正合他的口味。」
英语 a person's preferences, tastes (in food), flavor
德语 Geschmack (S)
法语 goût personnel
拼音:kǒu mì fù jiàn
◎ 口蜜腹剑 kǒumì-fùjiàn
[the kiss of death;honey-mouthed and dagger-hearted] 口中说话极亲切,心计多端图谋害人
语本《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十一.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啗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形容一个人嘴巴说的好听,而内心险恶、处处想陷害人。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二五出》:「这厮口蜜腹剑,正所谓慝怨而友者也。」近佛口蛇心,刀头之蜜,笑里藏刀反苦口婆心
拼音:kǒu chǐ
◎ 口齿 kǒuchǐ
(1) [mouth and tooth]∶口和齿
口齿咽喉药
(2) [enunciation]∶指歌唱、说话、读书时的发音吐字
口齿清楚
(3) [oral expressiveness]∶口头表达能力
口齿厉害多了
(4) [ability to speak]∶说话的本领技巧
口齿伶俐
(5) [age]∶牲口的年龄
此牛口齿六年,售价500元
口和齿。《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臣谨依仪氏羁,中帛氏口齿,谢氏唇鬐,丁氏身中,备此数家骨相以为法。」
歌唱、说话、读书时的咬字发音。《红楼梦.第五四回》:「不过听我们一个发脱口齿,再听一个喉咙罢了。」如:「口齿不清」。
言语、谈吐。指说话的本领。《红楼梦.第六八回》:「你又没才干,又没口齿,锯了嘴子的葫芦,就只会一味瞎小心,图贤良的名儿。」如:「口齿伶俐」。
牲口的年龄。
拼音:kǒu yù
◎ 口谕 kǒuyù
[oral instructions] 旧指上级或尊长口头的指示
拼音:kǒu wú zé yán
说话皆合道理,无需经过选择。《孝经.卿大夫章》:「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后汉书.卷三九.刘般传》:「数年,杨州刺史观恂荐般在国口无择言、行无怨恶,宜蒙旌显。」今也误用来指人说话随便,言词未经考虑即脱口而出。如:「他生气时,往往口无择言,因此很容易得罪人。」也作「口不择言」。
拼音:kǒu gòng
◎ 口供 kǒugòng
[affidavit;confession] 受审者口头陈述的供词
诉讼关系人受审时,与案情有关的陈述。《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向知县取了和尚口供,叫上那邻居来问。」《红楼梦.第八六回》:「初审口供,你是亲见的,怎么如今说没有见?」也称为「口词」、「口语」。
英语 oral confession (as opposed to 筆供|笔供[bi3 gong4]), statement, deposition
德语 Aussage (S)
法语 aveu
拼音:kǒu bēi zài dào
形容到处都是称颂的声音。《红楼梦.第九九回》:「自从老爷到了任,并没见为国家出力,倒先有了口碑载道。」近到处颂扬,脍炙人口,颂声遍野
拼音:kǒu shì xīn fēi
◎ 口是心非 kǒushì-xīnfēi
[duplicity; say yes and mean no] 口所言说与心所思想不一致
他的伪善和口是心非是无以复加的,几乎是堂而皇之的
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抱朴子.内篇.黄白》:「口是而心非者,虽寸断支解,而道犹不出也。」宋.司马光〈刘道原十国纪年序〉:「高论之士,始异而终附之,面誉而背毁之,口是而心非之者,比肩是也。」近两面三刀,口蜜腹剑,心口不一,言不由衷,阳奉阴违反口快心直,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英语 lit. mouth says yes, heart no (idiom); duplicity, empty words
德语 Doppelzüngigkeit (S, Sprichw), anders handeln als denken ( wörtl. anders reden als denken ) (V, Sprichw), heucheln (V, Sprichw)
拼音:kǒu fēn tián
唐代按人口授田,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百亩;老及笃疾、废疾者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田。见《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也称为「口分」。
拼音:kǒu yǔ
◎ 口语 kǒuyǔ
(1) [spoken language]∶日常口头交谈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
(2) [colloquial language;colloquialism]∶属于或适于日常会话的通俗语言
专指谈话所用的语言。唐.刘知几《史通.卷六.言语》:「而后来作者,通无远识,记其当世口语,罕能从实而书。」反文言
议论。《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诽谤。《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遂遭变故,横被口语。」
诉讼关系人受审时,与案情有关的陈述。《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知县录了口语,喝退胡阿虎,便叫周四上前来问。」也称为「口供」、「口词」。
拼音:kǒu sòng xīn wéi
拼音:kǒu cái
拼音:kǒu bù zé yán
说话随便,言词未经考虑即脱口而出。《北史.卷一五.魏诸宗室传.高凉王孤传》:「子华抚集豪右,委之管籥,众皆感悦,境内帖然。而性甚褊急。当其急也,口不择言,手自捶击。」也作「口无择言」。近心直口快,信口开河,信口雌黄
英语 to speak incoherently, to ramble, to talk irresponsibly
拼音:kǒu hán tiān xiàn
拼音:kǒu chǐ líng lì
比喻说话流畅,能言善道。《红楼梦.第一九回》:「我虽年小身弱,却是法术无边,口齿伶俐、机谋深远。」近口若悬河,牙白口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