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式
拼音:sān bā shì
解释指日本造“三八式”步枪。指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干部。 三福
拼音:sān fú
解释佛教语。求生净土者应当修行的三种福业:世福﹑戒福和行福。
三甫
拼音:sān fǔ
解释明诗人余曰德字德甫,张佳允字肖甫,张九一字助甫,合称"三甫"。
三班
拼音:sān bān
解释 1.宋代官制,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为三班,后亦以东西供奉,左右侍禁及承旨借职为三班。 2.见"三班六房"。 3.昼夜不间断生产的工厂,工人轮流上早﹑中﹑夜班,统称三班。与"常日班"相对。
三避
拼音:sān bì
三韩纸
拼音:sān hán zhǐ
三监
拼音:sān jiān
解释 1.周武王灭商后,以商旧都封给纣子武庚,并以殷都以东为卫,由武王弟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墉,由武王弟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由武王弟霍叔监之;总称三监。见汉郑玄《诗.邶墉卫谱》。一说指武庚﹑管叔﹑蔡叔。见《汉书.地理志下》﹑清王引之《经义述闻.三监》。汉代儒家依托周初三监的事,把三监作为周朝的通制。 2.唐代官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的合称。
-----------------
国语辞典三监
周武王灭殷,封纣子武庚于商旧都,并分封管叔、蔡叔、霍叔于殷都之东、西、北,就近加以监视,称为「三监」。
三户
拼音:sān hù
解释 1.三户人家。极言人数之少。《史记.项羽本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裴骃集解引臣瓒曰:"楚人怨秦,虽三户犹足以亡秦也。"一说,指楚之昭﹑屈﹑景三大姓。见司马贞索隐引韦昭说。后人多指"三户人家"。 2.地名。在今河南淅川县境。 3.古漳水上的一个渡口。在今河北磁县境内。
三患
拼音:sān huàn
解释 1.指多子有多惧之患,富有多事之患,寿有多辱之患。《庄子·天地》:"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宋苏轼《黄河》诗:"帝假一源神禹迹,世流三患梗尧乡。"一说﹐指病﹑老﹑死三种祸患。 2.指君子所忧之三事:不得闻﹑不得学﹑不能行。 3.指富贵所招致的三种祸害。
三句话不离本行
拼音:sān jù huà bù lí běn háng
三栾
拼音:sān luán
三缪
拼音:sān miù
三言讹虎
拼音:sān yán é hǔ
三人六样话
拼音:sān rén liù yàng huà
三伦
拼音:sān lún
三簧锁
拼音:sān huáng suǒ
解释旧时一种内有三条簧片的锁,较一般的两簧锁牢固。
三交两句言
拼音:sān jiāo liǎng jù yán
三恶趣
拼音:sān è qù
三公山碑
拼音:sān gōng shān bēi
解释汉光和四年祀三公山的碑刻。文字漶甚,旧拓亦仅残存三﹑四百字。隶书二十四行,行四十字,额中央题"三公之碑"四字,左右为"封龙君"﹑"灵山君"六字。
三夫之言
拼音:sān fū zhī yán
解释 1.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三覆
拼音:sān fù
解释 1.三处伏兵。 2.三度打败。 3.三度复审。
三头政治
拼音:sān tóu zhèng zhì
解释 古代罗马共和国末期,三位有势力的人物结成的政治同盟。共两次。前一次由恺撒、庞培、克拉苏三人于公元前60年秘密结成,共同对抗元老院。后克拉苏死,恺撒与庞培发生内战,“前三头政治”结束。后一次由屋大维、安东尼和李必达三人于前43年公开结成,共同对付反对派。获胜后,三人划分了势力范围。后李必达被屋大维剥夺军权,屋大维与安东尼发生内战,前30年安东尼自杀,“后三头政治”结束。屋大维遂成为罗马最高统治者,建立罗马帝国。
三枭
拼音:sān xiāo
三写易字
拼音:sān xiě yì zì
解释晋葛洪《抱朴子.遐览》:"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后以"三写易字"谓古书传写易致差错。
三贤
拼音:sān xián
解释 1.佛教语。指十住﹑十行﹑十回向。 2.三个贤人。
三尺童蒙
拼音:sān chǐ tóng méng
三三四四
拼音:sān sān sì sì
三善道
拼音:sān shàn dào
解释佛教语。谓六道轮回中与善业相应的三个趋生之所。即上品善业趋生的天道,中品善业趋生的人道,下品善业趋生的修罗道。
-----------------
国语辞典三善道
佛教称轮回中处境较好的三类众生。即天、人、阿修罗。《大智度论.卷三○》:「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罗。」
三禅
拼音:sān chán
三日香
拼音:sān rì xiāng
解释东汉·荀彧为尚书令,相传他的衣带有香气,所到之处,香三日不散,故称。形容芳香经久不散。芳香仅三日。常以喻新鲜一时,不能持久。 三衅
拼音:sān xìn
三疾
拼音:sān jí
解释 1.指狂﹑矜﹑愚三种不良气质。 2.指好色﹑好货﹑好勇三种恶习。
三馆
拼音:sān guǎn
解释 1.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开钦贤﹑翘材﹑接士三馆,收罗人材。《西京杂记》卷四:"平津侯(公孙弘)自以布衣为宰相,乃开东合,营客馆,以招天下士。其一曰钦贤馆,以待大贤;次曰翘材贤,以待大才;次曰接士馆,以待国士。" 2.唐有弘文(亦称昭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项。宋因之,三馆合一,并在崇文院中。 3.宋设广文﹑大学﹑律学三馆,以为教育士子的机构。见《宋史.选举志三》。
-----------------
国语辞典三馆
唐时昭文馆、集贤院、史馆。负责修史、藏书、校雠等事项。宋.费衮《梁谿漫志.卷二.三馆馆职》:「唐三馆者,昭文馆、史馆、集贤院是也。」
用来教育士子的三机构。唐代以宏文、崇文、国子为三馆;宋代以广文、太学、律学为三馆。
汉代公孙弘为招致人才而开的三个馆。即钦贤、翘材、接士。
三峰
拼音:sān fēng
解释 1.三山峰。指华山之莲花﹑毛女﹑松桧三山峰。 2.三山峰。指江苏三茅山之大茅﹑中茅﹑小茅三山峰。 3.华州之代称。
三段碑
拼音:sān duàn bēi
三代执金
拼音:sān dài zhí jīn
解释指唐·赵道兴与父才、子皎三人。均曾任执金吾之职,故称。 三独坐
拼音:sān dú zuò
解释
- 汉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与尚书令,朝会时坐皆专席,故号“三独坐”。
- 泛指高官显宦。亦省作“三独 ”。
三不知
拼音:sān bù zhī
解释◎ 三不知 sānbùzhī
(1) [to know neither the beginning, the middle, nor the end of a matter]∶指对开头、中间到结尾一无所知
(2) [complete ignorance]∶指什么都不知道
一问三不知
(3) [in a hurry]∶匆促间
(4) [suddenly]∶突然
三不知逢着贵客,我两只手忙加额
-----------------
国语辞典三不知
对事情的起始、过程与结尾完全不知情。《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红楼梦.第六三回》:「一坛酒我们都鼓捣光了,一个个吃的把臊都丢了,三不知的又都唱起来。」如:「一问三不知」。
意想不到、突如其来。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二折》:「三不知逢贵客,……我两只手忙加额。」《金瓶梅.第一三回》:「他浑家李瓶儿,……立在二门里台基上,…… 那西门庆三不知,正进门,两个撞了个满怀。」
英语 to know nothing about the beginning, the middle or the end, to know nothing at all
三丘
拼音:sān qiū
解释 1.泛指大小山丘。 2.指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
三尺剑
拼音:sān chǐ jiàn
解释古剑长凡三尺,故称。-----------------
国语辞典三尺剑
剑。古剑长三尺,故称剑为「三尺剑」。唐.杜甫〈重经昭陵〉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宋.张元干〈贺新郎.曳杖危楼去〉词:「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
三斩
拼音:sān zhǎn
解释古代的酷刑。先斩足,次斩腰,后斩首,谓之"三斩"。
三徐
拼音:sān xú
解释 1.后魏以徐州﹑北徐州﹑东徐州为三徐。 2.指宋初徐延休﹑徐铉﹑徐锴。 3.清代徐干学与弟元文(号立斋)﹑秉义(号果亭)并以文名,时号"三徐"。
三仕
拼音:sān shì
三刻
拼音:sān kè
三叉路
拼音:sān chā lù
解释从同一路口出发,通向不同去处的几条道路。
-----------------
国语辞典三叉路
几条不同方向的道路交叉的地方。宋.陆游〈舍北行饭书触目〉诗二首之二:「意行舍北三叉路,闲看桥西一片秋。」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二折》:「这里是个三叉路,不知那条路往黄州去。」也作「三叉口」、「三岔路口」。
三百五篇
拼音:sān bǎi wǔ piān
三观
拼音:sān guān
解释佛教语。天台宗的基本教义之一。谓从事物缘起中观悟空﹑假﹑中三谛。
-----------------
国语辞典三观
中国佛教天台宗对空、假、中三种禅观的合称。当修行者一再思惟、观察一切现象都是由心虚构的,进而便处在很专注的状况,在此之时,不见佛果可求,也不见众生可度,是为空观。在空观的基础上观察一切现象,也能见、闻、觉知、能作种种分别,但在经验上则如幻、如化,这是假观,将空观和假观对立经验统一是中观。隋.智?〈观心论〉:「非踪非疏非五分,三谛三观在其中。」
三陔
拼音:sān gāi
三垓
拼音:sān gāi
三寸咽
拼音:sān cùn y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