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呈现今天乡村人家日常的、真实的生活。 (资料图片)
潘鲁生
近日,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特邀专家参加了拍摄录制,与节目组一行前往位于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的“中国竹编第一村”——兰沟村进行了实地访谈。其间,不仅对于青山翠谷之间乡村的振兴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对于《山水间的家》这部纪实综艺的制作也有不少深刻的感受。应该说,我们的乡村及其文化价值需要不断被认识和传播,包括在乡村的产业发展、村民的生计劳作上更好地融入乡土文化的特色与活力,在公众的认识交流、媒介传播中更生动、真实地加以表达和呈现,从而在社会发展的整体架构中不断汲取更新发展的养分,并实现乡村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几十年来从事民间文艺、特别是传统手工艺的调研,不间断地调研走访了大江南北的山乡村寨,有传统村落也有城镇化新村,有边疆山寨也有沿海和内地乡村,我们往往从文化研究的专业视角出发去考察记录和访谈调研,希望进一步探索研究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现实与规律。应该说,乡村是我所熟悉的,山水自然间的乡村如家一般的存在感也是我所熟悉的,但这次《山水间的家》节目录制还是带给我耳目一新的感受体验。究其根本,节目具有视野新、情意浓、生活感真实的特点,不论是制作过程的参与者还是观众,都将被吸引到节目具体的情境、语境中来,形成关于乡村生活沉浸式地体验和话题交流,从而对乡村、乡村的文化、乡村的发展有新的认识和渴望。
首先,作为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构建了一种平易而新颖的视角,即“探访”的视角,形成了一种共同参与、寻访认知、体验交流的过程。在这一点上,尤其有别于专题类的介绍性节目,不做铺陈式地介绍和展陈,而是构建一条探访体验的叙事路线,古与今、自然与人文、生产劳作与风俗习惯、村民群众与探访者相融会,在一时一地、一事一物的体验认知和解析中,形成对于“山水间的家”主题的深度体验与理解。在这个过程里,难得的是一种新鲜、好奇的视野,随见随感,就像一篇朴实的乡土散文,但能从乡村的平凡人、平常事里真切感受到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力量,在探访间构建了关于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认知。
同时,节目注重情感体验,《山水间的家》所探访的家园是乡村聚落的“家”,也是乡愁记忆、情感维系的“家”。节目注重发掘乡村中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情感载体,通过镜头语言、物象意象以及主持人嘉宾的交流加以呈现和阐释,与观众一道深刻认识和感受乡村的美学价值。事实上,当我们能够真切地认识和把握乡土之物、乡里之情、自然之韵的时候,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民族传统、乡土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关于优秀传统的守护传承,关于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根脉与特色,都将成为必然。
此外,节目注重把握生活细节,《山水间的家》呈现的是今天乡村人家日常的、真实的生活。衣食住用、柴米油盐、寒暑晨昏,节目在寻访记录乡村生活的日常,主持人、嘉宾与村民老乡一起谈的聊的、参与劳作的也是平常日子里的事,就像游子归家,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的人们重新体验乡村的日常。其实,我们特别需要这样平常的视角,带给人们沉浸式体验的细节,因为乡愁是需要寄托的,一事一物、一时一景都是积蓄我们容器。《山水间的家》以流动的影像将其捕捉并呈现出来,是乡村生活的再现和文化的传播,可见可感,真切动人。
值得指出的是,《山水间的家》在把握平实的探访视角、朴素的情感内涵、真实的日常生活的同时,注重乡村文化意境的诗意呈现,注重乡村与历史文脉的联系、注重相关文化基础上的乡村发展空间,因此也有别于一般的记录和介绍,具有客观呈现基础上的交流与探讨主题和案例,使节目的思想和内涵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意义上进一步深化,并因立足于客观的影像和平实的内容而富有影响力。
乡村要振兴发展,需要全面地认识其文化与民生的价值,需要回望寻访、守护传承,也需要前瞻探索、创新发展,需要全社会更广泛地关注与实践推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山水间的家》带着我们再次体验乡村生活,回首故乡家园,提升对乡村振兴意义的认识并不断唤起凝聚乡村发展的热情,有如展开了一次归家之旅,是守护回归,更为了更好地建设与发展。(作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s://www.qubaike.com/ent/3lx8oz2j.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