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阳了的第四天,《阿凡达2》公映了。
旁观到现在,一个最直接的感受是:
抛开票房和口碑不谈,好像,真没什么讨论度啊。
这可是多少人等了十几年、彻底改变影史走向的《阿凡达》续集啊!从点映到首周末,甭管夸的、骂的还是两极争议的,热火朝天的讨论场面呢?你来我往的激烈交锋呢?
堂堂阿凡达,就这待遇?
翻来翻去,大概只见两种核心观点,综合成一句话:
要特效,有特效;要剧情,有特效。
尤其到首周末,称赞视觉的声音也基本消失了,只剩下“故事无聊又拉胯还爹味儿十足”的零星吐槽。
这反倒让我感慨起来:
想想13年前的主流声音,可是“牛逼不接受反驳,批评编剧的都去死”。两部《阿凡达》的舆论表现,无非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了所谓“沉默的螺旋”。
要知道,《阿凡达1》天神下凡,豆瓣打分“不过”8.8;《阿凡达2》打回人形,一看分数,嚯,这不还有8.2。
看似主流的声音,其实,真不一定能代表大多数。
不过,有一点似乎也可以确定了:
或许是等待的时间太久,但这个世界,可能真的不再需要阿凡达了。
1.
不进则退
不知是不是当年续集的推进,遭遇了太多波折,导致剧本几次推翻重来之后的《阿凡达2》,卡梅隆在讲故事、立人物上,显露出一种爱咋咋地的敷衍。
对一部电影,叙事和影像,到底哪个更重要?
这不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具体到两部《阿凡达》,可以肯定的是:
当视觉膨胀到主导一切时,叙事就一定会受到影响——
这影响在《阿凡达1》可能是小小的空间挤压,但在《阿凡达2》,就变成了多维度的重创。
细想想,这次的确是商业大片中,罕见的操作:
全片既没有人物,也不见人物关系。
于是观众既没有一个或几个核心人物可以做情感代入,又无法从人物之间的互动中获得情绪宣泄。
我不相信卡梅隆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不相信他在破罐破摔地糊弄观众,所以大概率,这就是他思考之后的主动选择。
选择这件事,稍后再聊。对很多人而言,对《阿凡达2》最大的期待还是:
所谓“视觉膨胀”,您到底能给我们膨胀出什么花来?
这里的问题,主要出在四个字上,预期管理。
多数观众对电影的视觉预期,是震撼,是刷新,是前所未见;
而卡梅隆希望观众得到的,是体验,是感受,是沉浸其中。
这个区别,是非常巨大且不可调和的,其对电影最终口碑和票房的潜在影响,可能比拉胯的剧本还要大——没人不享受电影的风光和美景,但真冲着“去热带岛屿云旅游”就痛快买下高价票的观众,又有多少呢?
我想这才是卡梅隆,与当下这个世界最大的割裂所在:
他希望世界能放下宏大,放下格局,甚至放下刺激,和他一起静下来,享受一些极其微观的、平和的、回到个体生命的银幕体验。
啊哈哈,这个遍体鳞伤、又心急火燎的世界,哪里会有这样的耐心呢。
2.
河东河西
2010年1月3号——《阿凡达》内地公映前一天——青年导演陆川在博客上写下自己的《<阿凡达>观影杂感》:
《阿凡达》让我知道,我们差的不是技术,技术是可以拿来的。
《阿凡达》突然让我意识到,我们电影的情怀和简单的美好距离有多远;我们和清澈的纯真距离有多远;我们和炙热的梦想距离有多远;一直在扭曲阴暗扯淡的纠结的庸俗中奔走狂欢的我们,距离到真诚,还有多远!
面对《阿凡达》的纯净,我们应该羞愧。
电影今天就要上映了,我坚信它会再次成为所有中国观众的宠儿。如果政府不限制《阿凡达》的上映日期,我相信它会击碎所有这块土地上关于电影所有真的假的制作的炒作的哄骗的哄抬的纪录。
观众会用口碑来完成这个纪录。
这是我们中国电影人要集体目睹的,集体服气的一次完败。
这可能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战争,本质上是美国电影人取代我们民族电影工业向我们中国的观众作的一次心灵接引。
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是一个无可奈何的事实。
因为绝大部分有可能发言有权利发言的我们,都自觉放弃了通往崇高的道路,而彻底拥抱了低俗。我们在虚高的票房中裸奔和狂欢的时候,我们彻底放弃了作为一个电影人,一个民族精神文化产品创作者应有的操守。
这样的我们被击败,是活该的;因为只有这样的失败,才会让我们清醒。
也只有这样的失败才会让我们奋起。
这是一段后来再没出现、也绝无可能出现的公众人物观后感——语无伦次,且用词尖锐,但无比真挚。
满是博客与微博早期才有的鲜活与真言快语。
而这次《阿凡达2》,放眼整个中国娱乐圈,甚至连常见的商业互吹都寥寥无几。
大家一定看了——毕竟,大多数圈内人,最近应该也都在家里边趴活儿边看世界杯呢。
不算幕后,幕前的明星,对时下话题、流量最为敏感,可谓应蹭尽蹭,绝不错过。没有人蹭《阿凡达2》,无非这几个原因:
整体热度、讨论度偏低;
主流声音吐槽居多,称赞显然捞不到流量,但跟风吐槽,怕会收获一大把“你也配”;
与好莱坞关系微妙,能少碰,就不碰。
综合收益和风险,不蹭也罢。
这大概可以视为,如今内地与好莱坞大片关系的一个最新缩影与风向标。
这几年我们与好莱坞的割席,一步一脚印,肉眼可见。
这其中纯粹的电影原因应该可以忽略不计,这几年外部国际环境,与内部电影工具化两个变化,是为主因。
那么,本质上,我们堂堂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确不再需要阿凡达了。
给它同步的待遇,其中又有多少是为官家的特效厅上位添砖加瓦,做好“国货骄傲”的铺路石呢?
啊哈哈,河东河西,哪里需要30年。
不知,陆川如今再看自己13年前的文字,心中会作何感想。
3.
非黑即白
我相信,《阿凡达2》从最初设想到最终上映,这十年拉扯的幕后故事,一定比电影精彩百倍。
我不知道迪士尼治下,卡梅隆对自己作品还有没有百分百的掌控权,也不知道如今这个版本,有多少是他的主动选择。
但在知道更多真实信息前,我们只能凭经验下一个判断:
以卡梅隆的作派和资历,他大概率仍是那个拍板定夺的人。
显然,他的野心很大。
《阿凡达》五部曲,目标直指《教父》《指环王》系列。漫威之流,大抵并不入卡梅隆的法眼。
但与此同时,他又似乎在与观众保持着抽象而微妙的距离。
他当然想征服观众,但他试图得到的,是观众真正的享受与愉悦,而非简单粗暴的爽片快感。
这话听着太像找补。或许,卡梅隆只是沉溺技术太久,久到对故事和人物失去了兴致。
总之我们看到,《阿凡达2》中,卡梅隆尽其所能地在规避那些在搞定观众上最有效的类型技巧与爽片玩法——多数观众最觉快感的部分,反倒是图鲲从被虐杀到反杀的那个支线段落。
在这样一个投资体量的电影中,做这种选择——大师与任性鬼,或许只在一线之间。
而从目前的结果来看,卡梅隆的确在挑战这个世界过往对他的包容与喜爱。
这是个非黑即白的世界,容不下那些既要又要的疯狂豪赌。
你必须在讨好与背对中二选一,没有中间项。
结语
《阿凡达2》的最后结果,我想或许会是一个平局:
观众给卡梅隆提了个醒,敲了个钟,而他得以保留未来继续取悦观众的机会。
那意思就像是观众在对他说:刷短视频很快乐,娱乐生活有你没你,对我们可没区别哦!
不知为何,我却也很想看卡梅隆在《阿凡达3》回答观众:不是哪个阿猫阿狗,都有资格做老子观众的!
当然了,最不济,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卡梅隆总还是可以来咱们这打工,做个大号工具人嘛。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s://www.qubaike.com/ent/fadnr8j1.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