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奥密克戎更可怕的是,人们的信仰开始动摇,信任开始流失。
随着周围的阳性感染者接二连三、各种症状五花八门、一部分人“购药贵,买药难”成为既定事实,许多人便把愤怒的矛头转向放开本身和专家学者。
有人质疑全面放开过于仓促,有人痛斥专家学者违背科学。
他们真的错了吗?是否真的过于乐观?
2020年1月18日,84岁钟南山院士受命参与实地研判武汉疫情,其指出“病毒存在人传人”、“疫情发生于武汉,不代表起源于武汉”、“应对这一疫情,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早发现,二是早隔离”为武汉抗疫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2022年12月开始,随着抗疫二十条、新十条的颁布,从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开始,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陆续全面放开。
由于放开得“有些仓促”,很多地方上一秒还在严防死守,下一秒突然放飞自我,巨大的落差让很多民众难以接受,产生了恐慌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钟南山院士12月9日在“中国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视频会议和接受采访中指出:
①奥密克戎感染不可怕,99%可在7-10天内完全恢复,重点应放在防控重症上。②从教科书来说,无症状感染者假如没有症状,应该是不算病。奥密克戎比德尔塔引起“后遗症”的比例更低,无症状感染者基本无新冠后遗症。③估计在明年上半年可恢复到疫情前的生活状态。
12月15日,在中山大学“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的科普讲座中,提出:
①感染奥密克戎因为已经不存在肺炎症状,所以现在已经不适合叫新冠肺炎了,现在发展到的阶段实际上是新冠上呼吸道感染,或者简单说就叫新冠感冒。②感染过一次奥密克戎后,一年内再次感染的比例非常小。两次发言中,普通大众对“新冠感冒”的说法颇有微词。
因为全面放开后,从网络、朋友圈、到自身真实感受,很多人表现的高烧不退、嗓子如被刀割、浑身犹如针扎、连续咳嗽不止,甚至还有人出现“双眼浮肿”、“一夜白头”,大家认为自己以前普通感冒从未有过如此难受。
对此,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教授、著名生物学家饶毅12月19日发表长文中称,钟南山的一些言论不够谨慎,甚至质疑其学术功底。
另外,关于钟南山院士谈到“到底有没有后遗症”、“明年上半年恢复正常生活”的言论,著名网络大V司马南在12月11日发文中阴阳怪气的讽刺到:说话像算命。
笔者认为,钟南山院士作为一名八十多岁的老人,功成名就,完全可以退居幕后。但无论是“封城”还是“放开”,他每次毅然决然走上前台,是临危受命,代表的不仅仅是科学方面,更多的是安抚人心。
2. 曾一度被迫退网的张文宏,却一直坚持发声,他究竟图什么?
在2020年武汉疫情初始,国家召集的调研专家组中没有他;在每一次的联防联控大会专家发言中也没有他,但是张文宏教授就是火了,被称为“网红医生”。
他曾在疫情得到相对控制时说: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会持续处于“接近零病例”状态,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知,不要因此采取过度防疫,终止经济和民生复苏。
甚至在2021年8月超前的提出: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因为这个观点,张文宏招致一片非议与谩骂。中国人是追求圆满的,即使张文宏可能是正确的,但却破坏了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
被网络各路诸侯围攻后,张文宏形单影只,万般无奈之下发文:该退网了,保持沉默才能无灾无难。
2022年末的此轮疫情中,张文宏再次选择站出来发声:
①做出三个研判:一是奥密克戎病毒传播极快;二是新变异株致死率极低;三是病毒进入稳定期。②99.5%的人得了新冠也不用去医院,在家隔离养病就行。③我们即将走出这次疫情已成定局,这个趋势不会再逆转。
这其中最后一个观点,引起不少主流媒体转发的同时,也引发大批网友质疑:如今奥密克戎从城市到农村无所不在、无孔不入,阳了一片又一片,人人自求多福,从哪里可以看出:我们即将走出这次疫情?
饶毅更是炮火全开的指出张文宏这段话不负责任,不符合科学。更是翻出旧账指出,张文宏在2021年12月也做过论断“这将是疫情应对的最后一个严冬”,结果却事与愿违。
饶毅甚至提出张文宏学术不严谨,懂科学就谈科学,懂多少谈多少,不懂就承认,或者不谈。对上逞能、对下逞强,不是科学的态度。
司马南则发文讽刺张文宏为“神医”,还特意以“不要总是麻烦张文宏”为题,做了一个6分钟的专题视频。
司马南分析,张文宏满嘴跑火车,风头盖过各大科学家和院士,必然有资本在背后助推。他还隐晦地称,上半年上海疫情的扩散,张文宏也难逃干系。
笔者认为,张文宏其实一直在坚持自我,想证明自己是对的,他所有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新冠病毒将与人类共存,必须放开,恢复经济。
饶毅作为生物学家、医科大学教授,无论是质疑钟南山还是张文宏,还能从专业上出发。
司马南作为一名学者,就像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武士,观点便是他的武器。怼天怼地怼空气,当下最火的人物事件,常常会遭受他的质疑,而且他的观点与主流们背道而驰。此次他对于钟南山和张文宏提出的意见,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3. 被骂还是被赞,他是永远的赢家。
62岁胡锡进,原《环球时报》总编辑,其擅长的领域就是采访和撰写。
胡锡进如同传奇一般的存在,即使退休后,依然热衷于发表对社会焦点事物的看法,而且每一篇小作文都能赢得满堂彩,甚至经常登上热搜。
本轮疫情自十一月份以来,胡锡进从最初的持续发文坚决反对“超长时间大面积封控”、关注各地防疫乱象,到以身作则做好被感染的准备和自己变阳后依然支持全面放开,确实每一次发声都能起到与众不同、不同凡响的舆论监督作用。
胡锡进的文风一向积极乐观,12月16日,其变阳后,依然开玩笑道:老胡阳了好啊,因为我是放开封控的舆论支持者之一,有人给我贴“躺平派”标签,现在北京市那么多人感染了,我要是不阳,简直是“不足以平民愤”。
但正是因为他属于激进的开放派,而在全面放开后,大部分人的生活并没有预期的恢复,反而自身和家人饱受病毒的摧残折磨,甚至一些家庭发生变故,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甚至怒骂老胡:
甚至还有人说老胡就是墙头草,风往哪边吹就往哪边倒,左右逢源,非常圆滑。其在11月20日发文曾这样说过:
一些人所要的那种“放开”是不可能的,至少今冬明春的中国决不会那样做。无论他们喜不喜欢,这是我的一个判断。基于此,现在探讨这个主张没有意义,只会造成人性的混乱,增加社会上的焦躁情绪。
笔者认为,胡锡进毕竟是做过编辑的,文学功底好,文字表达拿捏到位,没有坚定的立场,唯一的立场就是:求稳。所以有人从他的文章中看到圆滑世故,也有人得到心灵慰籍。
4.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普通民众因为知识与专业的短缺,在形势严峻、情况复杂的时候,内心往往需要支柱,需要一个踏实的答案。
专家学者无疑是他们参考的首选。
疫情放开还是封闭,国家同样会综合民意,吸纳这些专家学者的意见与建议。
奥密克戎的特性是否已经百分百被科学所破译?会不会继续变异?有没有后遗症?放开是否是最佳时机?药物何时能正常供应?抗疫仍然在继续,时间最终会给出我们答案。
但是这个时间不能拖得太久,因为专家学者是一个国家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一旦对他们的信任产生动摇,人们将会变得更加盲目,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专家学者在做出任何一次表态时,既要照顾到百姓的真实感受,更要尊重科学事实的严谨严肃,既不能畏首畏尾,更不能盲目乐观。最重要的是,不能成为资本的代言人。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关于此次放开后的各路专家表现,您怎么看呢?
感谢您阅读!
欢迎您点赞留言,评论转发!
【相关文章】
★ 钟南山院士解答防疫新阶段百姓关切点:发热是否上医院?感染新冠怎么办?
★ 英国教授:中国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人永远把姓放在名前面
★ 中国芯片首富300亿办的大学"亮相":2250亩,陈十一院士领衔筹建
★ 专科生逆袭成医学博士赴斯坦福大学深造 当事人自述:要么5点睡,要么5点起
本文地址:https://www.qubaike.com/hotnews/8g9y46a1.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