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九届年会上,“社会与情感能力”与“教育的情感转向”成为与会的教育专家、学者们讨论的关键词。
与会的教育界专家、学者认为,教育学正在经历由认知向情感的转向。在教育中提升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实现对学生社会性的构建,形成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智和积极情感,有利于学生的教育福祉和心理健康。
“社会与情感能力”为何重要?
关于“社会与情感能力”这一国际教育领域的热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在论坛上表示,通俗地讲,就是情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特定环境的认知,以及实现自己需要的调控能力。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社会与情感能力”定义为,人在实现目标、与他人合作及管理情绪过程中所涉及的能力。
OECD教育与技能司创新和测量发展部主任蒂亚·卢科拉(Tia Loukkola)在论坛中介绍,OECD对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研究基于“大五人格”框架。这一框架包括任务能力(责任感、毅力和自控力)、情绪调节(抗压力、乐观和情绪控制力)、协作能力、开放能力(交往能力)以及成就动机。
她指出,社会与情感能力和学生的学业成功、福祉密切相关。好的师生关系也与更高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密不可分。调查显示,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学生自我评价越高,有创造力和好奇心的学生在其他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上也更强。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黄忠敬表示,从国际视角来看,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转向经历了三次:第一次是从认知到情感的转向,也即从智商到情商的转向;第二次是从心理到教育的转向,从心理学领域转到了教育学领域;第三次是从国家到国际的转向。从国际层面来看,尤其是发达国家,把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一个政策的优先发展领域。
还有专家指出,国际教育界认为,社会与情感能力是影响人的幸福和成功的关键能力,教育学正在经历由认知向情感的转向。
如何提升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
另一方面,发展社会与情感能力也面临着现实困境。
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发布的《2022年中国教育创新环境评估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教育创新环境指数总体与2021年同期相比有所上升,其中政策环境改善相对明显,社会环境有所下降;家庭氛围、成果交流是推进教育创新的关键短板,教育创新的社区支持与共同体建设维度下降幅度最大,围绕教育创新的评估问责政策有待加强。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杨东平则认为,经济市场的竞争,迫使大量劳动力不得不在要求低于其教育水平的工作岗位上就业,发生了过度教育。这也要求社会对教育的关注要从智力发展转为综合素养提升。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崛起,意味着教育领域一场具有颠覆性的变革正在到来。
教育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袁振国认为,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面,就是要从“认知能力”转向“情感能力”的拓展。当前对于“情感”部分的认知还有待加强。他指出,现在常被谈及的项目式学习、任务式学习,其学习过程是形成人与人之间合作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是如何合作的、形成了怎样的合作品质,这些需要被重视。
在谈及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院院长项贤明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通过教育科学控制的教育,在进行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时,情感转向不能是脱离生活的情感,教育不能去训练孩子的虚情假意。
【相关文章】
★ 上海公共安全教育开学第一课2023年2月14日18点直播
★ 教育部下通知,高中不设重点班,均衡师资,部分好学生可能更赞同
本文地址:https://www.qubaike.com/hotnews/d9qbvolp.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