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券商资管发力FOF业务公募乐见“百家争鸣”)
证券时报记者 王小芊
券商资管正在紧锣密鼓布局公募FOF(基金中的基金)业务,相关从业人员成“香饽饽”。
近期,有不少券商系资管公司在积极组建自己的公募FOF团队,相关人才显然供不应求。多位圈内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自己收到了多个券商资管FOF岗的邀请,“最近一直接到猎头的电话,要给我推荐机会”。
今年并不是券商资管发力公募FOF业务的元年,却是出手颇多的一年。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机构而言,培养优秀投研团队的成本较高,券商资管组建的FOF团队要在产品规模上取得较大突破,才能实现长久发展。总体而言,公募机构的FOF从业人员对于券商资管的加入保持开放心态,他们认为“入局者”的到来无疑会为公募FOF市场注入更多活力。
券商资管招兵买马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眼下有不少券商资管正在招兵买马,计划组建自己的公募FOF团队。“市场上有相关经验的从业人员,很多都收到了来自猎头的邀请,目前这部分人才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猫头鹰基金研究院研究总监伍彦妮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在旺盛的需求下,市场的供给就显得相对不足,多家机构为了吸引优质人才,给出的待遇也比较优厚。”
券商资管为何积极布局公募FOF?沪上一家券商资管的资产配置部负责人认为,券商资管发展公募FOF业务有一定的天然优势。其一,券商有丰富的卖方投研资源,券商资管和券商研究所在投研方面有一定的协同性;其二,券商在渠道销售方面有天然优势,财富管理部门的优质客户对风格稳健、具有大额理财风险特征的产品有较大的需求,这部分客户与FOF的特征高度契合;其三,公募机构的FOF团队在调研其他公募的基金经理时可能会面临同业竞争的问题,券商资管调研公募基金经理则相对便捷。
该负责人还表示,FOF是一种产品的表现形式,可以和公募基金一样,根据风险偏好进行分类,如进取型、平衡型和稳健型;再根据客户的偏好进行匹配,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为客户解决基金挑选的问题。
沪上一家证券机构的基金研究人士表示,近年来,公募机构的发展非常迅猛,在此背景下,券商资管想要实现突围,产品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她认为,相比其他一些已经被充分布局的产品,以追求稳健为主的FOF尚在发展中,未来的市场空间还很广阔。
FOF业务愈加吃香
近年来,券商资管不断布局公募FOF业务。2020年,券商资管共发行了6只公募FOF;2021年,这一数字增长至11只;2022年开年至今,券商资管系公募FOF的发行已经突破25只。
值得提及的是,多家券商资管都在今年成立了首批公募FOF产品。
9月7日,兴证资管公告称,首席经济学家、公募组合投资部总经理王德伦正式担任兴证资管首只公募FOF的投资经理,与原投资经理斯苑蓓一同管理产品。王德伦管理的这只FOF为大集合参公改造产品(指集合资管计划转公募的产品),成立于9月5日。
8月15日,广发资管开始发行首只公募FOF。这只FOF的基金经理王楠是广发资管公募FOF的业务负责人,此前曾负责过中信证券自有资金的FOF投资。
8月2日,中泰证券资管发布了首只公募FOF,由田宏伟担任基金经理。
7月至8月间,财通资管成立了多只公募FOF产品,基金经理由康研担任,这也是财通资管首次发行公募FOF。
当然,从产品的发行数量来看,公募机构依旧是公募FOF发行的主力军。2022年至今,公募机构成立了147只公募FOF,而2021年全年,这一数字尚为90只。
公募乐见“百家争鸣”
随着券商资管紧锣密鼓地组建投研团队,公募FOF行业将迎来越来越多的“入局者”。公募机构的同行对此表示欢迎,并相信这将为行业注入多样性和活力。
在华夏基金资产配置部总监、FOF基金经理许利明看来,整体上,在当前环境下FOF的市场需求广泛,发展空间巨大,各种机构、各种风格、各种品类都有机会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并做大做强。他相信,券商资管的深度介入,有利于业界在产品管理、产品模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有望促使FOF市场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
在伍彦妮看来,券商资管大量招募人才组建FOF团队,这本身是一个好的现象,意味着行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重视这类产品,“给市场注入了活力,为公募FOF行业的‘百家争鸣’做了很好的准备”。
不过,业内人士也提到,对于券商资管来说,发展公募FOF业务也有一些需要克服的问题,机构组建公募FOF团队应稳扎稳打,切忌操之过急。
许利明认为,券商发展公募FOF,和公募基金比起来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方面,券商有自己的渠道,相对比较独立,并且有可能与其他业务产生协同,未来发展空间比较大。劣势方面,现阶段与公募基金相比,券商在投资管理文化、人才储备方面还有一定差距,未来需要追赶。
上述证券机构的基金研究人士表示,大集合参公改造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否则只能按照公募的要求试运行,目前只有少数大集合的FOF变成了正式的公募FOF。她认为,如果相关的制度没有大的改变,券商资管的发展整体仍会受到限制。此外,在她看来,公募机构的日常运行透明度更高,所提供的大都是标准化产品,这也是公募机构的突出优势,相比之下,券商资管在透明度方面可能稍逊一筹。
一位第三方基金评价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目前FOF在销售中仍存在一些瓶颈,市场对这类产品的接受度不及预期。“FOF在海外是长期投资后凸显出业绩优势的,但是在国内,私募FOF没有公开业绩,公募FOF的成立时间仍比较短,没有长期的业绩可以证明产品的优势,消费者对FOF的接受度还有待提升。”她表示。据她了解,公募FOF产品的网络销售渠道尚未打开,发行规模仍有待提升。
对于券商资管大力配置FOF团队的做法,上述第三方基金评价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了担忧。她认为,目前FOF的平均发行规模仍比较有限,对机构而言,发行一只FOF的收益可能不会很高,但是养一支优秀的投研队伍仍需要比较高的成本。长期下来,如果FOF的规模一直无法做大,机构的压力就会比较大。她表示,在券商资管积极布局产品线的同时,如何长期维持良好的运营,将手中公募FOF的规模做大做强,将会是券商资管乃至整个公募行业未来面临的课题。
【相关文章】
★ 千亿“爆款专业户”首迎总经理变更,创始人陈光明将专注投研,副总饶刚接任
★ 20只公募REITs产品累计募集规模超618亿!稳步前行
本文地址:https://www.qubaike.com/hotnews/t2fnqgsi.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