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6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8分钟
导 读
本文为《率性教学的思与行》一书中的语文教学案例,本书囊括语数外、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学案例。该书由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于伟领衔编写,“率性教育”的办学理念,强调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办教育,强调保护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个性、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在课程与教学改革领域,强调“率性教学”即遵循知识经验、能力和智慧发生规律,遵循儿童成长发展规律与阶段特点,促进儿童在共同体中成长。率性教学指向经验与知识教育,指向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培养,指向智慧教育。率性教学有三个核心关键词:有根源、有个性、有过程。
本书以“率性教学”为核心,系统地梳理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践行“率性教学”,特别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全景式地展现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课程与教学改革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基于项目学习的实践研究,对于广大教育同仁开展项目学习有借鉴意义。
一
设计亮点
“古诗中的儿童”这一教学单元通过学习7首带有儿童意象的古诗,进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将原本零散的、庞杂的教学内容,以“儿童”这一意象为核心重新构建,体现一种建构的思想。
1.赏析诗中儿童玩乐之趣,关注学生审美的提升与创作
本单元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对于“审美的鉴赏与创作”这一取径的关注。学生们从相似的内容中提炼出“儿童”意象,通过对“儿童”的行为分析与鉴赏,体会“儿童玩乐”时所蕴含的“趣”。从“儿童之拙”到“儿童之趣”,认识转变的背后是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在随后的诗歌创作中,学生们通过创作以自身趣事为素材的诗歌,聚焦“态”的描写,运用鲜活的细节塑造形象,营造清新的意境和灵动的画面,用简洁传神的语言塑造形象,实现一种有审美的创作。
2.逐步探究诗中“儿童”意象,关注学生高阶认知能力的提升
本单元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思维和认知的持续发展,以链条状结构建构课程内容,带领学生进行一种纵向的深度学习。学生以理解7首古诗词的大意为基础,逐步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感悟意象背后丰富的象征意义与情感寄托。学生在对“儿童”意象的不断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习得与巩固的知晓层面—知识意义理解层面—运用创作层面”的完整闭环。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的“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认知能力均得到显著的提升。
正是由于教师在设计与实践的过程中始终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核心素养的提升,本单元的课程才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论框架与实践依据,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与选择才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二
内容分析
儿童形象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常被视为至真至纯的美好意象代表,甚至被看成崇高的精神追求。由于儿童欣欣向荣的生命,很容易得到自发的欣赏,因此古诗词中的儿童形象也被视作具有直接传递美好感受的意象的功能。
学生学习的语文教材中的古诗篇目中常出现儿童的意象,多表现为对儿童的外貌、心理、语言的描写,突出儿童的好奇心、对成人的依恋心理、游戏天性、喜欢模仿等特征。
对学习者而言,其学习态度与学习感受都是其学力发展的重要背景。而对于一名9岁左右的儿童而言,其内在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感受的作用更为突出。如何能够促成学生与文本、与自己的对话是教师教学中的重要命题。本单元聚焦“玩童”形象正是顺应学生天性的选择,学生天性好玩,很容易与文本中的儿童形象形成共鸣,这是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的理想切入点。但在常规教学中,
学生在面对文学作品中的玩乐儿童时常常表现出一种拟态成人的审视,体现出一种利益至上的俗世之味。因此关注古诗词中的“玩童”形象既是对文本意象的一种深入发掘,也有助于学生已有审美情趣的提升。因此,我们最终筛选出7首古诗词为本单元的学习材料,如表1所示:
表1
三
学情分析
在开始本单元的教学之前,研究者运用访谈法,就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及已有学习基础两个维度对44位同学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大多数同学喜欢学习古诗词,访谈班级中有33位同学表示喜欢古诗词,8名同学表示对学习古诗词的喜欢程度为“一般”。
(2)从古诗的内容来看,同学们大多喜欢写景的古诗词。访谈班级中59%的同学表示喜欢写景的古诗词,41%的同学喜欢记事的古诗词。
(3)同学们已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大多指向的是对古诗词大意的学习,在被访谈的44名同学中,有28名同学谈到经常使用注释法,12名同学则会借助插图理解诗词意思。
从上述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于古诗词已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且对古诗词继续学习很感兴趣,继续追问,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是因为古诗词的文辞之美与其可被运用到作文中提升分数的实用价值。作者选材和立意的角度常常被学生忽略,但是古诗词的魅力却恰在其通过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意境之美,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设计与教学时,除了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积累外,还应 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创作时的立意以及意象中所蕴含的深思与情感。 从学习经验来看,大部分同学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古诗词大意的方法,大多数同学都比较熟悉注释法,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在古诗词文本中,对于从教材外引入的古诗词内容也应配有重要实词的注释,以便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后续对古诗词意象的分析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
四
教学目标
(1)感悟诗词中儿童玩乐意象之趣。
(2)掌握诗词中意象的创作方法并尝试创作一首带有儿童玩乐意象的古诗词。
五
单元(课例)教学设计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与各班不同的学力水平,将本单元划分为3个板块(建议5~6课时),并形成相应的教学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六
率性教学的展开过程
(一)顺学而导,引发多维对话
本单元在教学时始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能力发展规律。根据马尔扎诺从“学习维度”对学习进行的分层看,第一维度是学习的态度与感受。其中学习态度牵涉到来自教师与伙伴的接纳感受。作为整个单元学习的背景,学习态度与学习感受始终影响着学生们的后续学习。同时,由于课程内容的挑战性与开放性,学生自然会在学习中出现失误与偏差,如果教师只考虑课堂的时效性问题而对学生进行简单直白的否定,将使后续不断深入的教学难以维系。因此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成为单元教学不能忽略的题中之义。而放任学生的错误也会使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出现偏差,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应顺应学生发展规律,通过生生间观点的碰撞与教师恰切的介入逐渐修正学生思考的偏差,具体的课堂实录如下:
师:通过前几课时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七首古诗词的大意,也发现了这些诗词的共同特点,还记得是什么吗?
生:都写到了儿童。【黑板中间位置板书:儿童】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七首诗词(《清平乐·村居》《幼女词》《池上》《小儿垂钓》《宿新市徐公店》《所见》《古朗月行》),谈一谈这些诗词中的儿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我觉得这几首诗词里的小孩都是有理想的。【板书:有理想】《清平乐·村居》里的小儿是“无赖”的;《幼女词》里的小孩在“拜新月”;《小儿垂钓》里的小孩在钓鱼;《宿新市徐公店》里的小孩在“追黄蝶”;《古朗月行》中小时候的李白就特别喜欢月亮。
师:(慢慢地说)所以你认为诗词中的这些儿童都是有理想的。(众生疑惑、蹙眉说:“有点儿不恰当。”)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2:我感觉这些都属于他们的一个爱好。【板书:爱好】《池上》中的孩子迟早要被抓到;《幼女词》中的孩子也有一个时间的问题,只有在夜晚能拜。
师:看来对于“理想”这个词,我们还要进一步理解。你有理想吗?你的理想是什么?
生3:当医生。
生4:当兵。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再来想想用“有理想”形容这些孩子是否合适。
生5:他们说的都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理想。【擦掉“有理想/爱好”的板书】
师:现在看这些孩子的行为和爱好,再想想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1:我感觉他们有点儿幼稚!因为他们都像三四岁小孩那样,做的事也比较幼稚。【板书:幼稚】
(二)逐级归纳“儿童”意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脚手架”
在本次的单元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最终达成学习目标。因此本单元的归纳学习过程呈现出的是一种逐级上升的特点:学生发现儿童意象—发现“玩童”意象—归纳“拙事”中的“趣”—迁移学习收获。
本单元第一板块末尾及第二板块中,通过归纳“古诗词中的相似处”这一任务的驱动,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浅层的检索,归纳出“诗词中都有儿童”与“诗词中的儿童都在玩”,明确了本单元的研究领域。但想要再深入归纳出“玩童”形象的趣味却需要学生从本就抽象的文字中进一步抽象出其象征的意义,这样的过程对于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来说是很难的,很难维系后续的学习。因此在设计中我们首先调整问题的切入角度,顺应学生好问的天性,将这一教学难题转化为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最终破解了这一问题,以下是这部分教学的教学实录。
师: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在玩的儿童呢?
生:孩子天生爱玩。
师:懂了,作者这是尊重事实。那为什么作者要选择写在玩的儿童,而不是在做其他事情的儿童呢?
生:作者只看到了爱玩的儿童。
(显然学生已经无法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但此时学生还没有对这一问题产生共鸣)
师:为了研究这一问题,老师查找了几位作者的资料,同学们读读看有什么发现。(出示作者成就和世人评价)
生:这些作者都是很了不起的诗(词)人。
师:现在再想想我们的问题,诗(词)人为什么会写玩乐中的儿童呢?
生:(陷入沉思,有些疑惑)……
生:只看到了爱玩的儿童。
(教师:出示学习指南。引导学生读《幼女词》《池上》《古朗月行》,再看相似之处)
生:他们都做了“拙事”,不懂什么是巧与拙。
师:这么看,作者是想讽刺儿童吗?
生:不是的,这样的孩子才最有趣。
师:【板书:“拙”与“趣”】(出示:施肩吾《效古词》)读一读,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作者就喜欢这样的玩游戏的儿童,因为他们有趣。
生:就像《清平乐·村居》一样。
师:原来这些“玩童”也有自己的魅力。
正是对玩童形象的层层归纳,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梯子,最终实现了学生对意象的进一步抽象。
(三)立足于学科品性的归纳与验证
《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①因此,本单元的学习聚焦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推敲、运用,当学生归纳出文人之趣后,通过设计验证归纳结果的任务,帮助学生进一步对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具体教学实录如下:
师:经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发现了“玩童”之趣,那其他古诗词似乎没有写到儿童的“拙事”,如何体现这种趣呢?请看学习任务。
教师出示学习任务(建议6分钟):
(1)默读其他诗词中描写儿童玩乐的句子。
(2)圈画出让你感觉到有“趣”的字、词、句,并在旁边批注出理由。
给出学习提示:可以从以下角度批注。
我仿佛看到了……因此我认为这里写得有“趣”。
我仿佛听到了……
这让我联想到了……
生:从《清平乐·村居》中的“卧”字中,我看出了趣,我想到儿童可能躺着也可能趴着,还可能翘着腿剥。
生:从《宿新市徐公店》中的“急”字中,我看出了趣,我仿佛看到了小孩急急忙忙追赶,着急的表情。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已归纳的“玩童之趣”进行验证,完成了从选材到“炼字”的过渡,这不仅为日后学习古诗词提供了学习途径,也为第三板块的学习提供了思考角度。
本单元以诗词意象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进行同类对比、层层归纳,深入挖掘作者创作的内在逻辑,关注知识形成过程的逻辑性。带领学生不断探索,发现作者选材及文字背后的秘密,既符合“新课标”中倡导的探究式学习,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别能力。从选材及炼字两个维度为学生提供解读古诗词的思考途径,为学生日后学习古诗词提供帮助。对选材及文字筛选的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经历本单元的学习与古诗词创作后,不再将古诗词视为神龛中圣物。这更有利于学生在阅读和想象中获得别样的感受,让学生在日后面对不同文本类型及经典作品时不再“望而却步”,更有利于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审美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执笔人:孙劼、刘欢
研究团队:赵艳辉、脱中菲、周晶、孙劼、刘欢、李岩、刘佳、于晶、王晓雯、邢国红、郭敏、阮程、赵子敬
扫描下方二维码购买图书
作者丨孙劼、刘欢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相关文章】
★ “拿我的文章出题,而我不会做!”,阅读理解成“过度”理解
★ 安徽某中学39名在编教师集体辞职,真实原因曝光,还能当老师吗?
★ 教育部下发新通知,或将在1月1日开始落实,家长表示有着落了!
★ 【教育聚焦】北大“韦神”排队做核酸,期间一直低头看手机,看到屏幕内容后叫人佩服!业务水平考试老师被要求参加,是压力还是动力?
本文地址:https://www.qubaike.com/hotnews/zjwdhe6u.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