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 | kè zhōu qiú jiàn |
---|---|
成语解释: |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
成语出处: |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成语例子: | 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
百度百科: | 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必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儿到岸的时候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
成语繁体: | 刻舟求劍 |
结构形式: | ABCD式成语 |
语法结构: | 连动式成语 |
读音正音: | 刻,不能读作“kē”;剑,不能读作“jiǎn”。 |
成语易错: | 剑,不能写作“箭”。 |
成语用法: | 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成语造句: | 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
成语辨析: |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侥幸得到意外收获。 |
成语典故: |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
英语翻译: | be stubbornly unimaginative as the man who marked the boat to find his lost sword; take measures without regard to changes in circumstances |
成语年代: | 古代成语 |
感情色彩: | 中性成语 |
近义词: | 墨守成规、守株待兔 |
反义词: |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
刻肌刻骨
刻木为吏
几尽一刻
云雾之盛,顷刻而讫
刊心刻骨
每时每刻
刻意为之
刻苦钻研
一时三刻
刻鹄不成尚类鹜
刻舟求剑
立时三刻
刻画入微
引商刻羽
刻骨相思
尖酸刻薄
舟车之利
网漏吞舟之鱼
破釜沉舟
盐梅舟楫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破釜焚舟
宰相肚里行舟船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罔水行舟
同舟共济
虚舟飘瓦
水能载舟
沉舟破釜
鸿毳沉舟
舟中之指可掬
济河焚舟